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园蚕桑文化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杜 姗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湖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以“与蚕相伴 探秘生命”主题课程为例
蚕桑文化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符号,蕴含着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多元价值。本研究以幼儿园大班开展的“与蚕相伴 探秘生命”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记录幼儿在养蚕实践中的学习路径,总结蚕桑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与意义,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统文化教育需从幼儿阶段抓起。蚕桑文化集自然科学、工艺美学与人文精神于一体,是适合幼儿感知的传统文化载体。
(二)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生命教育:通过观察蚕的生命周期理解生命规律及意义。
劳动教育:参与采桑养蚕体会劳动的意义及价值。
跨学科学习:融合科学探究、艺术创作与语言表达。
二、课程实施路径
(一)主题网络构建
围绕“蚕”设计四大探究板块:
1. 生命密码:蚕的形态特征与生长规律
2. 桑叶探秘: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
3. 丝路匠心:缫丝工艺与丝绸文化
4. 创想表达:绘本创作与艺术表征
(二)关键活动实录
1. 科学观察活动《蚕宝宝日记》
幼儿每日记录蚕卵孵化、蜕皮、结茧过程,教师提供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支持量化观察。
生成性问题讨论:“蚕宝宝为什么不吃不动了?”“茧里的蚕变成了什么?”
2. 劳动体验活动《我是养蚕小能手》
建立值日生制度,轮流负责清洁蚕室、采摘新鲜桑叶,培养责任意识。
3. 文化拓展活动《丝绸之路剧场》
通过情境表演演绎丝绸贸易故事,展示蚕丝被、刺绣等实物,理解蚕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幼儿学习行为分析
(一)科学素养发展
1.87%的幼儿能准确描述蚕的生长阶段。
2.观察到幼儿自发比较蚕与菜青虫的差异,建立分类意识。
(二)情感态度转变
1.从初始对昆虫的恐惧到主动呵护,建立对生命的尊重。
2.在破茧成蝶时刻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3.从蚕的繁衍后代,从而了解生命、敬畏生命。
(三)文化认知提升
1.能说出“嫘祖始蚕”等故事片段
2.用蚕茧、陶泥、黏土、水墨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春蚕图”。
四、教育反思与建议
(一)课程实施要点
把握“观察先行-问题驱动-文化浸润”的实施逻辑。
创设蚕房观察角、丝绸文化长廊等沉浸式环境。
(二)家园共育策略
开展“亲子养蚕挑战赛”,延伸家庭探究、家园共育。
邀请养蚕农户入园讲述传统蚕俗。
(三)文化教育启示
传统文化教育应避免说教化,通过具身体验建立情感联结。
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如幼儿提出的“蚕会做梦吗”等哲学性问题)
五、结语
蚕桑文化活动探究不仅让幼儿见证生命的奇迹,更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当幼儿抚摸着柔软的蚕丝说出“这是中国古代的智慧”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然在童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可进一步开发“桑园种植”“扎染工艺”等延伸活动,构建完整的蚕桑文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张道一.《蚕桑文化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季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