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 陈 琪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也积极致力于对教学困境的突破以及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数学使得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为了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教材,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从生活中着手,发展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布置家庭作业,进行跟踪辅导。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先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海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然后,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大了?(25)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多少岁呢?(30)30岁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然后,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3)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我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本班同学间玩跷跷板的纪实录像。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个个表现的非常兴奋,大声叫着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当看到又瘦又小的张明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压不起又胖又重的孙永飞时,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同时又有部分同学大声说:“张明太轻了,根本压不过孙永飞。”借助这一场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用眼观察轻重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恢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2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20=5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20岁,所以就是5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做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二、数学探究生活化
  小学数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简单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比如,教师在教授物体的体积时,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让学生知道体积是一个什么概念,然后通过对体积的认识,推导出物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利用教学模具,取出四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接成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算出长方体的体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模具的同时,进行板书,通过这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做关于体积的实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出对于体积的疑问,并且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加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三、联系生活实际布置家庭作业,进行跟踪辅导
  事实上,数学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并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和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数学课堂的感染力,还能照顾到各知识层级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的监督辅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利用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监督,以特殊的教育方式悉心指导后进生,耐心细心地引导他们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并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的数学现象,引入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丰富课堂教学,让数学课更加贴进生活,使学生从单一的学数学转变为主动发现身边的数学,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