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杨华刚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基于教师资源全面普及以及教学理念广泛互通,构建针对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化教学法推动物理教学资源的全方位普及,利用信息化成果和工具,完成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具象化转型,通过信息技术补全学生的物理学习短板,让民族地区的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我国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均衡性较差,导致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多重难题,比如物理教学理念过于守旧,教育资源欠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当前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下,借助信息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整合效率高的优势,推动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体系的深度优化,具备研究可行性。结合目前的典型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物理的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创新。
一、基于信息技术完成物理资源的全面普及,丰富教学内容
受到地域文化限制以及传统的教学思路限制,一部分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师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具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理论讲述性课堂,这种课堂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分析不够深入,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极为不利[1]。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尤其在教学资源均衡推广方面,产生了较强的应用价值。
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获取物理科研、物理教学等多个领域的丰富资源与信息,补充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扩充和应用。
例如,“位置 位移”这一节中,教材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源组织,但单纯的文本素材还不利于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内化。为了讲好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选择了21世纪教育网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素材补充的依据,这两个平台是目前最为专业的教育资源整合性平台,21世纪教育网中富含了大量的教学课件、教学信息,能够给教师明确本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框架,智慧教育平台中又可以给出学习任务清单、导学案等优质的教育素材。通过各类素材的整合和筛选,将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特征,教学资源选择为教材中的理论案例以及教育网中给出的集体备课依据,利用“骑马射箭动画”进行理论知识的导入;其二,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选用的教学资源为视频教学课件,来自智慧教育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清楚的理论解读视角;其三,让学生会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对小船运动的过程进行分析。所选择的教学资源为课内的教学实验与课外的实验结果补充资料。
从这一过程可知,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拓宽资源内容的新平台,让教学活动不再仅限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不仅能够克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养成善于进行思维拓展的良好习惯,进而满足新时期拓展性学习的需求。
二、基于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解决一部分复杂问题,尤其在物理实验操作、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观察方面,能够提供最为直观的途径。本策略的重点在于指导教师学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或工具,进行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解读。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相互作用”这一单元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复现教材中大量的物理实验,选择了nobook模拟实验室软件,其中高中物理这一模块中包含了大量的可视化视频和虚拟实验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学生账号,在平台上进行自主虚拟实验,包括但不限于弹力的有无检测、测量滑动摩擦力、单物体平衡观察、动态平衡:晾衣绳模型等物理实验。这些虚拟实验的核心优势在于具备可追溯性、重复性以及可视化的特点,能够将不可见的“力”转化为大量可见的图示图标,不仅帮助学生跨越最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去了解物理现象,还能够增强动手操作的意识,让民族学生也有机会进行针对性的物理实验操作。
这种方式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学生物理探究意识薄弱、动手操作欲望较低的问题,同时也拓展了物理学习仪的新场景,让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而大量的虚拟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操作界面调整实验变量,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不仅解决了重难点知识的呈现和分析问题,还让学生的物理学习参与感和体验感得到了提升。
三、基于信息技术完成物理碎片化知识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存在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物理基础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劳技,所学习的大量物理知识,还需要学会灵活应用和创意性表达。而绝大部分民族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够透彻,复杂的学习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2]。针对此种问题,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碎片化知识整合的工具,辅助学生记忆和学习。
例如,知识云图这一工具是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统计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系列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物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会进行举一反三。知识云图的生成是以现代人工智能以及云数据平台为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知网等学术网站,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生成知识云图,来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云图可以准确定位并且统合与之相关的其他碎片化知识,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系列知识体系都囊括在同一个知识架构中。
清楚的思维导图形式可以彰显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数据检索和自主更新的模式,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的难度,迎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求来补充知识框架中的细节信息,又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渠道。
这种以信息云图为核心打造的碎片化知识整合路径,通常应用在阶段性的物理复习课堂内,能够降低复习量,提升复习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让学生不再一头雾水地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增强物理学习的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所面临的资源缺失、学生基础薄弱以及知识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教学路径,也带给学生新的自主学习途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物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助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让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均衡发展拥有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益西。“互联网+”背景下阿坝草地四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
[2]祁天芳.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J].甘肃教育,2021,(20):82-84.
关键词:信息技术;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我国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均衡性较差,导致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多重难题,比如物理教学理念过于守旧,教育资源欠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当前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下,借助信息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整合效率高的优势,推动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体系的深度优化,具备研究可行性。结合目前的典型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物理的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创新。
一、基于信息技术完成物理资源的全面普及,丰富教学内容
受到地域文化限制以及传统的教学思路限制,一部分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师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具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理论讲述性课堂,这种课堂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分析不够深入,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极为不利[1]。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尤其在教学资源均衡推广方面,产生了较强的应用价值。
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获取物理科研、物理教学等多个领域的丰富资源与信息,补充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扩充和应用。
例如,“位置 位移”这一节中,教材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源组织,但单纯的文本素材还不利于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内化。为了讲好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选择了21世纪教育网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素材补充的依据,这两个平台是目前最为专业的教育资源整合性平台,21世纪教育网中富含了大量的教学课件、教学信息,能够给教师明确本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框架,智慧教育平台中又可以给出学习任务清单、导学案等优质的教育素材。通过各类素材的整合和筛选,将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特征,教学资源选择为教材中的理论案例以及教育网中给出的集体备课依据,利用“骑马射箭动画”进行理论知识的导入;其二,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选用的教学资源为视频教学课件,来自智慧教育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清楚的理论解读视角;其三,让学生会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对小船运动的过程进行分析。所选择的教学资源为课内的教学实验与课外的实验结果补充资料。
从这一过程可知,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拓宽资源内容的新平台,让教学活动不再仅限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不仅能够克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养成善于进行思维拓展的良好习惯,进而满足新时期拓展性学习的需求。
二、基于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解决一部分复杂问题,尤其在物理实验操作、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观察方面,能够提供最为直观的途径。本策略的重点在于指导教师学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或工具,进行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解读。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相互作用”这一单元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复现教材中大量的物理实验,选择了nobook模拟实验室软件,其中高中物理这一模块中包含了大量的可视化视频和虚拟实验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学生账号,在平台上进行自主虚拟实验,包括但不限于弹力的有无检测、测量滑动摩擦力、单物体平衡观察、动态平衡:晾衣绳模型等物理实验。这些虚拟实验的核心优势在于具备可追溯性、重复性以及可视化的特点,能够将不可见的“力”转化为大量可见的图示图标,不仅帮助学生跨越最为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去了解物理现象,还能够增强动手操作的意识,让民族学生也有机会进行针对性的物理实验操作。
这种方式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学生物理探究意识薄弱、动手操作欲望较低的问题,同时也拓展了物理学习仪的新场景,让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而大量的虚拟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操作界面调整实验变量,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不仅解决了重难点知识的呈现和分析问题,还让学生的物理学习参与感和体验感得到了提升。
三、基于信息技术完成物理碎片化知识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存在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对学生的物理基础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劳技,所学习的大量物理知识,还需要学会灵活应用和创意性表达。而绝大部分民族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够透彻,复杂的学习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2]。针对此种问题,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碎片化知识整合的工具,辅助学生记忆和学习。
例如,知识云图这一工具是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统计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系列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物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会进行举一反三。知识云图的生成是以现代人工智能以及云数据平台为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知网等学术网站,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生成知识云图,来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云图可以准确定位并且统合与之相关的其他碎片化知识,让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系列知识体系都囊括在同一个知识架构中。
清楚的思维导图形式可以彰显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数据检索和自主更新的模式,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的难度,迎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求来补充知识框架中的细节信息,又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渠道。
这种以信息云图为核心打造的碎片化知识整合路径,通常应用在阶段性的物理复习课堂内,能够降低复习量,提升复习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让学生不再一头雾水地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增强物理学习的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所面临的资源缺失、学生基础薄弱以及知识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教学路径,也带给学生新的自主学习途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物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助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让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均衡发展拥有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益西。“互联网+”背景下阿坝草地四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
[2]祁天芳.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J].甘肃教育,2021,(2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