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音乐与科学的奇妙碰撞——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
【作者】 邹宜洁 彭春秀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戎州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过程中,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钥匙,也是连接不同学科知识的桥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音乐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通过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核心,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一堂融合音乐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案例。此案例不仅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声音背后的科学原理,完美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
一、案例背景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教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跨学科特性尤为显著。无论是与数学在节奏、旋律构建上的精密联系,与语文在诗歌朗诵、歌词创作上的相辅相成,还是与科学在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上的携手探索,都生动诠释了音乐教育跨学科实践的丰富内涵与无限可能,充分展现了音乐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广阔前景。
本案例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基石,深入挖掘声音的科学原理,将其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活动,我们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探索声音背后的科学奥秘。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做法
1.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设计趣味性的实验导入。教师准备多种能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如小提琴、铃铛、鼓等,并增加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音叉、纸片等。
实施步骤:
教师展示与实验:首先逐一展示物品并演示发声,然后利用音叉和纸片进行声音传播的可视化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声音的传播效果。
学生参与:邀请几位学生上前尝试敲击音叉并观察纸片的变化,感受声音产生的振动和传播。
引入话题: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
播放《森林狂想曲》,并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用动作模仿听到的声音。
实施步骤:
播放音乐:播放《森林狂想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用动作模仿听到的声音,如鸟飞、流水等。
互动分享:音乐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模仿动作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的传播方式,为后续分段聆听打下基础。
3.分段聆听
活动设计:
将《森林狂想曲》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播放后进行深入分析,并增加实际操作环节,如模拟乐器发声。
实施步骤:
分段播放:按顺序播放每个部分,播放后留出时间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与模拟: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然后选取一种声音进行模拟发声,如用嘴模仿鸟叫,用手拍击桌面模仿鼓声等。
教师引导:结合科学原理分析每种声音的特点,如音高、音色等,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科学的联系。
4.整体聆听
活动设计:
再次播放整个音乐作品,并增加声音应用实例的分享环节。
实施步骤:
再次播放:播放完整的《森林狂想曲》,鼓励学生用更加敏锐的耳朵聆听。
分享感受:音乐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整体感受,以及对音乐与科学联系的新认识。
应用实例:教师分享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电话通讯、电影院环绕声等,并邀请学生补充其他实例。
5.创意实践:音乐与物理的交响
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制作基于物理原理的小乐器,并进行演奏和分享,实践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科学知识。
实施步骤:
展示材料与科学原理:教师不仅展示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和工具,如纸盒、橡筋、吸管等,还简要介绍这些材料如何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如何通过空气传播等物理原理。
分组设计与制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小乐器,考虑如何利用材料的物理特性来创造独特的声音效果,然后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科学难题和工艺问题。
演奏与分享:制作完成后,学生演奏自己的小乐器,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发现、艺术创意和情感体验。
6.文化拓展:音乐与生态的和谐
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简短的文化与科学拓展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理解。
实施步骤:
介绍文化背景与科学内涵:以《森林狂想曲》为例,简要介绍其中的自然元素和生态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如何体现声音的自然科学原理。
文化体验与科学探索:播放一段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中的声音艺术,并鼓励他们思考这些音乐背后的科学原理,如乐器的声学特性、音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讨论与分享:学生讨论不同文化音乐的特点、科学原理以及个人感受,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多元智能的科学评估
活动设计: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环节,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注重科学素养与艺术表现的综合评价。
实施步骤:
过程评价: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情况、科学原理的应用等,特别关注学生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艺术创作中。
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分享学习成果、科学探索的体会和艺术创作的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教师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肯定学生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声音与科学、艺术与文化的无限可能。
三、案例评析
1. 审美感知
本次跨学科教学案例,将音乐与科学巧妙融合,为学生打造了一场声音与艺术的盛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的美妙旋律,更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声音所传递的力量与意境。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等音乐作品,学生被引导去关注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鸟鸣的清脆到溪流的潺潺,这些声音元素都成为了他们审美感知的对象。
在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他们开始学会用更加细腻和敏锐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去描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艺术表现
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乐器,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艺术表现的乐趣。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构造方式,学生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小乐器,并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科学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科学原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
此外,团队协作也是这一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设计,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 文化理解
在文化理解环节,教师结合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声音艺术。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还学会了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他们开始意识到,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语
本次跨学科教学案例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通过音乐与科学的奇妙碰撞,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声音的科学原理,实现音乐与科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和评价嵌入等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还增强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一、案例背景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教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跨学科特性尤为显著。无论是与数学在节奏、旋律构建上的精密联系,与语文在诗歌朗诵、歌词创作上的相辅相成,还是与科学在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上的携手探索,都生动诠释了音乐教育跨学科实践的丰富内涵与无限可能,充分展现了音乐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广阔前景。
本案例正是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为基石,深入挖掘声音的科学原理,将其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活动,我们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探索声音背后的科学奥秘。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做法
1.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设计趣味性的实验导入。教师准备多种能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如小提琴、铃铛、鼓等,并增加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音叉、纸片等。
实施步骤:
教师展示与实验:首先逐一展示物品并演示发声,然后利用音叉和纸片进行声音传播的可视化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声音的传播效果。
学生参与:邀请几位学生上前尝试敲击音叉并观察纸片的变化,感受声音产生的振动和传播。
引入话题: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整体感知
活动设计:
播放《森林狂想曲》,并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用动作模仿听到的声音。
实施步骤:
播放音乐:播放《森林狂想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用动作模仿听到的声音,如鸟飞、流水等。
互动分享:音乐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模仿动作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的传播方式,为后续分段聆听打下基础。
3.分段聆听
活动设计:
将《森林狂想曲》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播放后进行深入分析,并增加实际操作环节,如模拟乐器发声。
实施步骤:
分段播放:按顺序播放每个部分,播放后留出时间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分析与模拟:学生分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然后选取一种声音进行模拟发声,如用嘴模仿鸟叫,用手拍击桌面模仿鼓声等。
教师引导:结合科学原理分析每种声音的特点,如音高、音色等,并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科学的联系。
4.整体聆听
活动设计:
再次播放整个音乐作品,并增加声音应用实例的分享环节。
实施步骤:
再次播放:播放完整的《森林狂想曲》,鼓励学生用更加敏锐的耳朵聆听。
分享感受:音乐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整体感受,以及对音乐与科学联系的新认识。
应用实例:教师分享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电话通讯、电影院环绕声等,并邀请学生补充其他实例。
5.创意实践:音乐与物理的交响
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制作基于物理原理的小乐器,并进行演奏和分享,实践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科学知识。
实施步骤:
展示材料与科学原理:教师不仅展示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和工具,如纸盒、橡筋、吸管等,还简要介绍这些材料如何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如何通过空气传播等物理原理。
分组设计与制作: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小乐器,考虑如何利用材料的物理特性来创造独特的声音效果,然后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的科学难题和工艺问题。
演奏与分享:制作完成后,学生演奏自己的小乐器,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发现、艺术创意和情感体验。
6.文化拓展:音乐与生态的和谐
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简短的文化与科学拓展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理解。
实施步骤:
介绍文化背景与科学内涵:以《森林狂想曲》为例,简要介绍其中的自然元素和生态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如何体现声音的自然科学原理。
文化体验与科学探索:播放一段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中的声音艺术,并鼓励他们思考这些音乐背后的科学原理,如乐器的声学特性、音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讨论与分享:学生讨论不同文化音乐的特点、科学原理以及个人感受,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多元智能的科学评估
活动设计: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环节,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注重科学素养与艺术表现的综合评价。
实施步骤:
过程评价: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情况、科学原理的应用等,特别关注学生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艺术创作中。
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分享学习成果、科学探索的体会和艺术创作的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教师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肯定学生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声音与科学、艺术与文化的无限可能。
三、案例评析
1. 审美感知
本次跨学科教学案例,将音乐与科学巧妙融合,为学生打造了一场声音与艺术的盛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的美妙旋律,更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声音所传递的力量与意境。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等音乐作品,学生被引导去关注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鸟鸣的清脆到溪流的潺潺,这些声音元素都成为了他们审美感知的对象。
在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他们开始学会用更加细腻和敏锐的耳朵去聆听音乐,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去描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艺术表现
在创意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乐器,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艺术表现的乐趣。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构造方式,学生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小乐器,并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科学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科学原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
此外,团队协作也是这一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设计,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 文化理解
在文化理解环节,教师结合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声音艺术。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还学会了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他们开始意识到,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语
本次跨学科教学案例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通过音乐与科学的奇妙碰撞,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声音的科学原理,实现音乐与科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和评价嵌入等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还增强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