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学生专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作者】 陈良骏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属性逐渐凸显,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有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本文探讨新时代中职学生专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期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学生;乡村振兴;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新时代,中职学生专业发展能助推乡村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对乡村振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当前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需求对接不紧密
  在“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偏远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于实现科学育人。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的影响,偏远地区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瓶颈。目前,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关联度低。部分专业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对乡村新兴产业的关注;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乡村产业的针对性,不能满足乡村企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二)师资队伍缺乏乡村实践经验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具有乡村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对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不利于培养适于农村的产业人才。部分职业院校将育人模式定义为劳务输出型,旨在为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人才,导致当地人才培养任务与实际脱节,适应乡村特色的职业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就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而言,目前偏远地区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过分关注就业率而忽视学生职业生涯问题,致使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狭隘化,使乡村人才陷入流失与缺位的怪圈之中。
  (三)职业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不足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职业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的现象较为明显,乡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偏远地区职业教育开展条件有限,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健全,致使地方产业无法承接学生直接就业。同时,多数职业院校将升学率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培养出可以直接服务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乡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职业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学生专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现阶段,劳动力要素供给不足制约了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具有显著类型优势,其通过提供农业技术、乡村管理、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有效地解决了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培育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通过专业化培训引入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知识,有助于乡村构建更加完整和高效的产业链条,并持续推动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在农业和乡村产业的应用,通过模式创新与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提供人才支撑。 
  (二)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为乡村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赋能
  部分乡村农业产业链延长、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效抓手,但乡村劳动力难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职业教育以新型产业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式、定向式培养,为改善乡村劳动力技能与新型产业需求之间不匹配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快速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乡村劳动力,加速技术在乡村地区的扩散和应用,优化劳动力要素与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之间的创新配置。另一方面,三产融合发展为从事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小农户提供适应性更强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培训能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让留守于乡村的劳动力掌握在非农忙时节从事新兴融合产业的必备技能,衍生更多诸如电子商务、农旅融合产业等“非农兼业”的创新劳动力配置,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劳动力,进而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 
  (三)中职学生专业发展为乡村新质生产力跃升赋能
  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促进教育资源与乡村产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乡村产业生产全要素整合输入为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或培训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投身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职业教育有利于终身学习、技能型乡村社会环境的形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职学生专业发展能助力提升乡村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产生着世大的影响。中职学生服务于乡村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争做产业带应人。同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跟随市场和行业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延长技术生命,增加职业“续航”时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教师,2019(18):3-5.
  [2]曾燕红.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