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谭红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论文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广泛作用。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形象化、生动化特点,在激发幼儿创造欲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索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有力推动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并遵循科学的应用策略,幼儿园教学能够更加契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为幼儿创造更为丰富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助力幼儿在成长初期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教学;幼儿发展;教学优化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应依据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性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幼儿园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其能够将教学信息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和生动特性,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高度契合,为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音乐教学中的创意激发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经典儿歌《两只老虎》为例,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教师的口头教唱和简单的肢体示范,幼儿难以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与形象。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播放生动有趣的《两只老虎》动画视频。视频中,两只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老虎在森林中奔跑、嬉戏,其可爱的形象与欢快的旋律相得益彰。幼儿在观看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老虎的活泼与俏皮,从而迅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情绪。这种生动的视觉呈现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歌曲的记忆,更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素材。在后续的音乐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对老虎形象的理解,大胆地创编动作,有的幼儿可能会模仿老虎的跳跃姿势,有的则会用夸张的表情表现老虎的神态,他们还可能尝试改变歌曲的节奏或歌词,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又如在欣赏古典音乐《天鹅湖》时,对于幼儿来说,单纯的音乐欣赏难度较大,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和意境。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优美的天鹅湖画面与悠扬的音乐相结合。幼儿可以看到宁静的湖面上,洁白的天鹅优雅地翩翩起舞,湖水波光粼粼,周围的景色如诗如画。在这样的视听盛宴中,幼儿仿佛置身于天鹅湖的美妙世界,音乐中的旋律与画面中的场景相互交融,使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所传达的宁静、优美与高雅之情。基于此理解,幼儿在表现音乐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舞蹈动作模仿,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感受,运用轻柔的手臂摆动来表现天鹅的飞翔,用缓慢的旋转来诠释天鹅的优雅,甚至可能会在小组合作中创排出一段属于自己的 “小天鹅湖”舞蹈,充分展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舞蹈教学中的灵感点燃
  传统舞蹈教学的 “口传身授” 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信息技术的融入为舞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中班舞蹈教学《小蜜蜂》为例,活动开始时,教师播放一段逼真的蜜蜂嗡嗡声音频,瞬间将幼儿带入到小蜜蜂的世界。随后,通过投影仪展示精美的蜜蜂图片,图片中蜜蜂的各种姿态,如采蜜、飞舞、休息等,清晰地呈现在幼儿眼前。同时,播放欢快的《小蜜蜂》音乐,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氛围。在这种多感官刺激下,幼儿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他们结合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创编舞蹈动作。有的幼儿想象小蜜蜂采蜜时忙碌的样子,设计出快速挥动双手的动作;有的幼儿则根据蜜蜂飞舞的特点,创编出轻盈的旋转和跳跃动作;在表现小蜜蜂休息时,幼儿们用可爱的蜷缩姿势和轻柔的呼吸声来展现。他们还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调整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力度,使整个舞蹈更加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舞蹈创作中展现出无限的灵感和创造力,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动作示范,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舞蹈的构思与创作中。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丰富生活体验,拓展表达空间
  生活经历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然而幼儿因年龄等因素,实际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有限。信息技术有效地打破了这一局限。例如在开展《美丽的四季》语言活动时,由于季节的更替和地域的限制,幼儿很难在同一时间全面感受四季的变化。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展示四季的高清图片和视频。春天,幼儿可以看到嫩绿的新芽从泥土中钻出,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夏天,茂密的森林里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孩子们在河边欢快地嬉戏;秋天,金黄的树叶纷纷飘落,果园里挂满了丰硕的果实,农民伯伯在忙碌地收割;冬天,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大地银装素裹,孩子们在雪地里快乐地堆雪人、打雪仗。这些生动的画面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幼儿在观看过程中,被四季的美景所吸引,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会兴奋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如 “春天的花朵五颜六色的,像彩虹一样漂亮”“冬天的雪好白好白,像棉花糖一样” 等。同时,多媒体还可以展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特色活动和文化,进一步拓宽幼儿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话题和素材,使他们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拓展想象维度,提升语言创造力
  在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创编《森林音乐会》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森林场景,茂密的树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还有一个绚丽的舞台。在幼儿了解故事背景后,教师提供了一些动物的图片和声音素材,如小鸟的歌声、松鼠的跳跃声、大象的脚步声等。幼儿根据这些素材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有的幼儿说:“森林音乐会开始了,小鸟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它的歌声吸引了小松鼠,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为小鸟鼓掌。接着,大象慢悠悠地走过来,它用长长的鼻子当喇叭,吹出了低沉的声音,整个森林都回荡着美妙的音乐。”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素材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他们能够根据动物的特点和声音,创作出富有情节和趣味的故事,并且在讲述过程中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动作、表情和情感。这种活动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语言创造力,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建议
  (一)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幼儿的特点,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对于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字母、数字学习,互动式教学软件可能更为合适,它能够通过游戏、动画等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基础知识。而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多媒体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则能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同时,教师要避免盲目跟风选择最新技术,而应注重所选工具是否能够切实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二)凸显教师引导职能
  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发挥引导作用。在播放多媒体资料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观看科学实验视频前,教师可以问幼儿 “你们猜猜看这个实验会发生什么现象?” 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暂停视频,引导幼儿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如 “为什么这个气球会变大呢?” 观看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将信息技术所获取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在学习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后,引导幼儿观察身边动物的行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深度融合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应与传统教学方法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传统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角色扮演等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语言教学中,教师的生动讲解和表情示范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和语气;角色扮演则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信息技术可以为这些传统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如在角色扮演活动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场景图片或视频,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如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能激发幼儿创造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索意识与能力,对幼儿全面发展意义深远。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合理选择手段、注重教师引导、整合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和加强教师培训等策略建议,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让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