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中段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设计
【作者】 刘 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万寿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科学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式素养作业与传统作业不同,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巩固,而是强调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本文就聚集于小学中段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然后提出不同的设计方式,以期为提高小学中段科学作业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动手能力;知识理解;作业设计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中段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是落实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为了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就要设计合理的探究式作业,这也是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贴近日常生活,锻炼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带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而科学作业如同为知识搭建一座通往现实的桥梁,让同学们能轻松地在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1]。为此,在设计中段探究式素养作业时,老师应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植物的生长”作业设计时,以“阳台上的植物乐园”为主题,让同学们选择一种家里常见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然后每天观察叶片和茎的变化,包括颜色、长度及生长情况,并用画图和文字记录方式自制观察本。或者给同学们发放花种或菜种,让他们用废旧塑料瓶或小花盆进行种植,指导大家播种、浇水等环节,然后记录种子发芽时间、幼苗高度变化等,对于藤蔓类植物,让同学们用竹条或铁丝为其搭建简易支架,引导他们改变支架形状,观察植物生长姿态所发生的变化。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让同学们体验到种植带来的快乐,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多元化作业,深化知识理解
由于每位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认知及智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设计作业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失去兴趣、让基础薄弱的同学无能为力[2]。为此,老师就要设计多元化的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例1:在“各种各样的蘑菇”教学中,可设计科普海报类作业,要求同学们收集至少五种不同蘑菇的资料,明确每种蘑菇的名称、外形特点等,阐述这些蘑菇生长环境条件,强调辨别蘑菇是否可食用的重要性,然后设计醒目标题、板块清晰、适宜的科普海报。例2:在“光的来源与传播”教学中,设计实验报告类作业,要求同学们回家打开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的颜色、亮度和照射方向,然后用激光笔沿玻璃砖一侧照射,观察光在玻璃砖中是否是直线传播。通过这种多元化作业设计,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实际需求,又能帮助他们深化知识理解。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有教育家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改进和反馈极其重要,及时的评价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避免走上错误的学习道路[3]。为此,老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根据作业内容,如观察类作业,看其是否准确记录了植物生长阶段的关键信息,然后给予针对性评价,指出知识理解对错;在学生自评中,让同学们对比自己作业完成情况和目标,回顾作业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检查自己在作业中是否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在学生互评中,要求同学间评价彼此的作业成果,对于存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或实验结果,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互评,让大家各抒己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既能全面评估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素养,使得科学自信心更强。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小学科学对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作业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在中段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设计中,老师应贴近日常生活,锻炼动手能力、设计多元化作业,深化知识理解、展开多种形式评价,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等,这样才能在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扎实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时林.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路径[J].文理导航(下旬),2024,(11):19-21.
[2]张声谅,张余励.小学中段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5):99-102.
[3]钟崇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0):101-103.
关键词:动手能力;知识理解;作业设计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中段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是落实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为了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就要设计合理的探究式作业,这也是新课改背景下科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贴近日常生活,锻炼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带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而科学作业如同为知识搭建一座通往现实的桥梁,让同学们能轻松地在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1]。为此,在设计中段探究式素养作业时,老师应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植物的生长”作业设计时,以“阳台上的植物乐园”为主题,让同学们选择一种家里常见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然后每天观察叶片和茎的变化,包括颜色、长度及生长情况,并用画图和文字记录方式自制观察本。或者给同学们发放花种或菜种,让他们用废旧塑料瓶或小花盆进行种植,指导大家播种、浇水等环节,然后记录种子发芽时间、幼苗高度变化等,对于藤蔓类植物,让同学们用竹条或铁丝为其搭建简易支架,引导他们改变支架形状,观察植物生长姿态所发生的变化。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让同学们体验到种植带来的快乐,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多元化作业,深化知识理解
由于每位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格、认知及智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设计作业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失去兴趣、让基础薄弱的同学无能为力[2]。为此,老师就要设计多元化的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例1:在“各种各样的蘑菇”教学中,可设计科普海报类作业,要求同学们收集至少五种不同蘑菇的资料,明确每种蘑菇的名称、外形特点等,阐述这些蘑菇生长环境条件,强调辨别蘑菇是否可食用的重要性,然后设计醒目标题、板块清晰、适宜的科普海报。例2:在“光的来源与传播”教学中,设计实验报告类作业,要求同学们回家打开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的颜色、亮度和照射方向,然后用激光笔沿玻璃砖一侧照射,观察光在玻璃砖中是否是直线传播。通过这种多元化作业设计,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实际需求,又能帮助他们深化知识理解。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有教育家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改进和反馈极其重要,及时的评价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避免走上错误的学习道路[3]。为此,老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根据作业内容,如观察类作业,看其是否准确记录了植物生长阶段的关键信息,然后给予针对性评价,指出知识理解对错;在学生自评中,让同学们对比自己作业完成情况和目标,回顾作业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检查自己在作业中是否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在学生互评中,要求同学间评价彼此的作业成果,对于存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或实验结果,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互评,让大家各抒己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既能全面评估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素养,使得科学自信心更强。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小学科学对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作业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在中段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设计中,老师应贴近日常生活,锻炼动手能力、设计多元化作业,深化知识理解、展开多种形式评价,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等,这样才能在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扎实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时林.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路径[J].文理导航(下旬),2024,(11):19-21.
[2]张声谅,张余励.小学中段科学探究式素养作业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5):99-102.
[3]钟崇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