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分课堂”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 多 琳 李国娟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逸夫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多年,一直要求自己要讲得好、讲得透,不停地钻研专业知识,力求给学生充分地讲解。如果学生成绩不如意,我总是从自己的专业上找原因,这让我很苦恼。我完全不能接受,因为对分课堂竟然明确要求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太深入!难道我努力讲解的内容就是错的吗?难道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就是错的?我深信不疑,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是其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了这个基础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精讲留白”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转变,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
  “精讲留白”的思想强调,老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指导,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掘和解答学习中的挑战,从而实现学习的主体性。只有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才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达到最高的学习成效。
  我负责高段的两个班数学教学任务,随着数学知识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数学知识的新旧衔接,到了六年级,已经有一部分孩子跟着很吃力了,“掉队”的孩子有增无减,面对这种状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转变这种局面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任务单”的出现让我豁然开朗。自从开始学习对分以后,我在数学课上尝试着用对分的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我在备课时在选题上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让我的习题有分层,既重基础,又有提高,习题的呈现是有梯度的,难易程度按3:2:1的比例来设计,就是这样看似平常的分层设计,却给我我带来的意外收获,我发现原来“静坐”的孩子,开始动笔做题了,他们尝试着从会的题做起,由原来的能做1道题,到能把基础题都做对了,当我看到他们的那一张张“并不完整”的任务单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小组讨论”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并作为参赛的一个默认的考核条件。所以不只是我,很多人都只是在公开教学时用,也是为了获奖。为什么平时不用?因为感觉效果不好。讨论上半天,浪费了时间,似乎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我自己讲来得痛快!通过研读《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这本书和5月6日我校迎来对分课堂专家周新桥教授莅临我校全面指导教学活动。我终于认可了“小组讨论”,也找到了以往自己的问题:讨论前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分组不科学、问题不得当、任务不明确、发言机会不均等、教师赋能不足等等。这几个方面,哪一个方面做得不好,都会影响讨论效果。想想自己以前的想法多么幼稚,原以为讨论就是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肯定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这是有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的,不懂其背后的原理,就会留于形式,结果只能是失败。自从用对分课堂上课,同学们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因为小组讨论环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说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不得不思考问题,你不得不认真完成任务单。正常情况下我们小组内答疑环节应该是组长完成。但是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让小组讨论之后,有名学生神采飞扬的对我说:“老师,这道题我们组长都没有帮助我们组员解决明白,而我给他讲解明白了。”我看他兴奋地表情,为他竖起大拇指,看他那自信劲,我都开心的想笑。对分课堂不仅让学生们会主动学习了,也让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看着这一张并不“完美”的任务单,我深思了很久,对于他们来说,这何曾不是一张“完美”的开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到了高段,我们往往就不太关注那些“静坐”的孩子了,觉得再帮助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忽视了他们的成长,是对分课堂给我、也给他们了一次“重识”自我的机会,也充分证实了,只要我们给孩子一束阳光,必能照亮他们学习的路。
  “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它既能够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分课堂”的教育目标,我们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