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美育视角下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作者】 王 庭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共乐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乡村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提升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情感的主要途径,受到广泛的关注。农村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音乐课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这方面的工作已逐渐展开并且取得了进步,但是由于农村学校通常位于较为偏僻的地区,且教学资源不足,包括设施简陋、教师资源缺乏在内的多种问题依旧存在,亟待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在乡村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精准扶贫政策,结合美育视角,改变传统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鉴于此,本文旨在从美育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旨在找到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精准扶贫对策,以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视角;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在当前新纪元的大背景之下,教育管理机构在各个层面对于学校审美教学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乡村小学音乐教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对于乡村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乡村小学音乐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基于此,乡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结合美育视角,开展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精准扶贫工作,成为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领域,由于当地基础设施的缺失和生活条件的恶劣,致使许多专功音乐的教育工作者不愿远赴这些地方从教。此种状况导致了这些学校在音乐教师方面的极度短缺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不高。特别是,有些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在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上缺乏系统化训练,这阻碍了他们有效执行教学任务,进而严重影响了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乡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缺乏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认为音乐等艺术素养方面不重要,他们却不知道,一个没有素养的孩子是很难茁壮成长起来的。此外,有些农村小学对于音乐教学的宗旨和作用缺乏准确理解,仅仅将其归结为歌唱与舞蹈活动,其中唱歌大多仅限于模仿示范音轨,音乐课堂因此变成了专门的“学唱歌会”和“表演唱歌时段”。忽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多数村校因为经济问题而忽略了音乐活动空间的搭建,缺少了规定的音乐学习场所,并且很少有新的音乐设备的采购。虽然在近几年的均衡发展中,学校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音乐器材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美育视角下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精准扶贫对策
  (一)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在美育视角下,为实现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精准扶贫工作,教师需要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新颖先进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教师需要考虑农村学生的具体状况,采纳诸如多元媒体教学资源、互动游戏、奥尔夫和柯达伊教育策略等教学手段。其间,应将跨学科的整合持续融入至音教过程之中,使音乐教材形象且鲜活呈现,在降低学生学习门槛的同时,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投入感。同时,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2]。将音乐知识融入游戏中,课堂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一定程度上看,游戏教学法还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游戏中,学生需要接触和运用音乐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此外,应用游戏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在游戏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自信心,收获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对二年级小学生进行《蜗牛和黄鹂鸟》这一儿歌单元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借助色彩鲜艳的插图、生动的动画或者视频片段,形象地再现小诗中蜗牛缓慢但坚定的特质,以及黄鹂鸟的轻松愉悦形象。此类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寓意和情感。除此之外,老师亦可引导孩子们投入到角色扮演的互动活动中,让他们亲自模拟蜗牛与黄鹂鸟的独特动作与声音,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这种互动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歌曲或者故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对话或者故事情节,然后创作一首新的歌曲或者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育环境在塑造学生个性及其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起着显而易见的重要影响。鉴此,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聚焦于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安排班级音乐会、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和组织多样化的兴趣社团等。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音乐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审美情感[3]。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音乐社团或兴趣小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宣传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农村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集中力。在农村的音乐课上,老师们能够把当地的乡村音调和乡土文化相结合,给音乐的教与学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对学生阐释人音版二年级上半学期教材内的《新年好》歌曲知识点时,教师不但详细讲解春节的起源、多样的习俗传统,以及各式庆祝春节的活动,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春节文化的独特吸引力。除此之外,老师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庆过年的趣事和风俗,或者指导他们亲手做春节贺卡和剪纸艺术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创意思维。为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还可以将这首歌曲融入校园的日常活动中,如,在元旦或春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全校师生共同演唱《过新年》,将节日的欢乐传递给每一个人,并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或放学后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音教在初等教学艺术培养中扮演核心角色,对孩子的文化修养、创新能力、动手技巧和表达力有极其关键的影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还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对提升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学标准来说,任务艰巨且道路漫长。乡村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需要深刻洞悉校区硬件设施上的不足之处,针对学生的独特需求做出具体的教学调整,努力营造更为优质的学乐氛围与条件。同时,小学的音乐老师们应借鉴新的教学理论,让音乐课成为喜乐之源,不断进步教学素养,推动孩子们全面成长,实现核心教育素质在农村全面生根发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育视角下,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从创新音乐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和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和影响力,为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归纳之前的讨论,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利用各类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追求、感受及创造能力,对于学生审美情操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并不止步于知诺传授,其内涵更扩展至情感与精神的养成。为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积极的美育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各种有效的美育方法,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美育课堂中获得素养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蕾. 乡村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创新策略 [J]. 琴童, 2023, (04): 114-116.
  [2]王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研究 [J]. 中国果树, 2021, (10): 121.
  [3]高宁钰. 美育视角下的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探究 [J]. 读写算, 2020, (27):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