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分课堂”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探究

【作者】 姜 彤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逸夫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尽管许多孩子认为数学练习课无聊、无趣,甚至毫无乐趣,但它却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需的概念,激发其积极性,提升其自信,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付复杂的数学问题。如何做到让学生们爱上练习课呢?
  通过实践,深切的感受到对分课堂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既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下面我以《认识底和高》练习课为例,浅谈对分课堂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具体的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师精讲,梳理旧知。
  教师精讲,要讲结构、讲框架、讲脉络,精讲要留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本课,教师精讲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图形的高是什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的底和高?怎样用三角板画出图形中给定底的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底和高?经过老师的深入探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所需的概念和技能,而且还清楚地认识到所需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式的,而是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得更多的收获,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或者在课前布置小组任务,通过康奈尔笔记法或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课上进行小组汇报,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知识的获得情况。
  (二)独学内化,习题“精”选。
  (1)题目设置,紧扣教学目标,在精不在多。
  如基础题中:用三角板画出下面各图形给定底边上的高。




  这道试验旨在检验我们在这门课上掌握如何使用三角测量工具来确定平面和斜面之间的距离。
  (2)题目设置有梯度、有层次,基础题、拓展题、提升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统筹兼顾,既促进学生知识连接,又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题目选取具有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广泛性。
  如图,从一块三角形土地的A点处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最短的小路,小小路应该在何处在图中画出来。




                                       
  本题目考察的是结合实际问题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题目选取兼顾趣味性、开放性、灵活性和挑战性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提升题:
  把下面长方形沿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应该怎样剪?画一画,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有什么关系?



  本题目的选取具有操作性、探究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多种能力,激发兴趣。
  (三)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研究表明,在费曼学习金字塔模型下,“听讲”两周后仍然可以被5%的学生所掌握,“讨论”两周后仍然可以被50%的学生所掌握,而当“听讲”被传达两周后,90%的学生仍然可以被掌握,这说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彼此的沟通,激发出更多的活跃气氛,从而促进学习的进步。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组内解决了基础题和拓展题,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高阶问题,也就是本节课中提升题,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总结反思,巩固提升。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给学生留白和思考的时间,唤醒学生的元认知,通过学生的反思,更有利于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在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全情投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作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练习,组织活动,及时总结,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片绿洲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