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及解决措施

【作者】 周星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科技信息时代背景下,各方人士高度关注教育,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该课程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突破传统的模式,不断的整合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整体的改良教学策略,以达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改革,不断构建起全新的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受到教育的革新。本文从教学出发,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创新,希望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科技信息时代教育改革逐渐的推进,教育活动也在适应外部形态的变化,不断的在动态变化中改变知识结构,不断的改变教学策略,才能真正的实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育内容应跟上时代的形式,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不断的创新和改良,积极重构教学内容,实现一定的教学效率才是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持续加强改革,深入实现认真的反思,不断的强化改良措施,实施开创性的创新活动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概述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新形势下,教学改革应不断的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积极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实现全面的内容改革,如从教师素质、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开展改革工作,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初中生实现茁壮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改革应注重教师思想的专业化,注重教师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让教师在不断反思过程中突破自身的局限,实现专业化的路径拓展。其次,注重学生全方面的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注重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注重教学改革的推进,并时刻关注学生,才能达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思想方面
  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实现一定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课堂中应注重灵活应用,思想层面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灵活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突破传统思想内容的束缚,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下感受知识的魅力。学生应感受到知识内容的魅力,就需要不断的将新元素融入课堂,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新的元素,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其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良,积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实践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良,注重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被重视,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天性,让教学过程更加的具有多样化,让学生真正的挖掘其自身的潜能,最终大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学科定位方面
  学科定位方面应注重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应注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明确定位,注重学科的重要性,注重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联系,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投入精力,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要充分的了解课堂知识的重难点,深刻认识到相关知识内容,才能真正地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三、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困惑的措施
  1、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创新,如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转变落后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关心学生心理变化,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间的知识,不断的整合知识内容来拓展思维,在多元发展中联系相关教学知识和内容,从而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
  2、创设多样情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突出学科内容的特点,不断的激发学生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其深刻的认识到知识的魅力。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大量的知识需要大量的记忆,此时教学上就不应死板,应积极的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如改变教学情境,采用情景教学法来拓展教学内容,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让知识理论融入生活中和情境中,从而引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应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感悟,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很多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应服务于生活,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应参与社会实践中,积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让学生通过知识来改变自身的素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形式,充分展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充分展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深奥的理(下转第37页)(上接第38页)论知识更加的丰富化和形象化,从而影响学生更好的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与法制教学回归生活。教师课堂教学中应设置问题,通过问题来激励学生进步,通过思维能力的提升来深入知识的学习,让教师更好地把握相关原则,实现教学问题的有机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将问题融入课堂,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深化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历史典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应将知识融入到故事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感悟人生,从故事的听读中悟出人生哲理,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厚度。
  3、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积极开展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此时需要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容联系实际,为社会做出自身的贡献。道德与法治应做到知行统一,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实践,更好的参与锻炼和学习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教师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以人为本,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来深刻的认识知识,注重立德树人的同时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促进学生更好的感受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始终是发展的核心,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断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魅力。未来应注重实践策略的探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红烨.秉承以生为本提高教学效率—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模式[J].新一代,2021(25).
  [2]陈万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11):256.
  [3]周旭忠.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思政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0(2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