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有效性

【作者】 张家翔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想要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有良好的发挥空间,需要学校在不同形式上完善训练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训练中培养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策略
  从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训练不仅形式变得丰富质量也有一定提升,从以往的课间操形式变为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的身心能的得到良好的促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提升课余体育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实际过程中要探究其发展形式,为保证良好的有效性做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内容
  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时,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组织管理纲要》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制定,同时结合学生发展情况明确本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然后制定训练整体目标。在制定完训练内容后,要让教学老师对训练内容有全面地了解,可以开展教研会议的方式促进训练的顺利实施,在教研过程中分析实际应用效果,及时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训练体系结构。在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指定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实际工作,要避免出现单一形式化的训练内容,注重能力提升,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小学课余体育训要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做到“运动参与、社会适应、身心健康”,以此为目的构建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例如开展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作风训练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课余训练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有全面发展能力,养成良好品德习惯。体育训练有着丰富的时间效果,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不同能力和性格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优化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践体系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内容,然后按照制定内容进行实施。例如在开展训练强度较高的训练互动时,可以通过开展运动会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开展运动会时先要制定相应的比赛规则,然后根据学生班级和学生能力划分成不同参赛团队,让所在班级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到运动中,为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实施作出保障。在开展课余体育训时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内容开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训练氛围,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也可以以带领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训练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是最有效的训练模式,可以在过程中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成长,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制定游戏模式,训练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也包括一些身体活动,例如可以开展拔河、接力、跳绳等训练,锻炼学生们的肢体。同时也可以开展丢沙包的方式提升训练的趣味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训练过程中,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在开展训练过程时,可以结合小学教学特点进行引导,根据小学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例如在开展健美操等训练时,由于学生年纪较小身体协调能力有待提升,传统的训练不能实现良好的训练效果,造成小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在此过程中训练要观察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并积极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和尊重学生们的差异性,对有难度的训练要进行针对性进行,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来检测实际效果,让学生能有良好参与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同样要重视训练内容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在实际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表率,根据训练要求开展相关训练活动。例如可以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态度,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也可以在不同节日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或者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在国庆节开展红歌演唱或者观看爱国电影等,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比赛,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升学生们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三、构建科学的训练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保证体育训练达到理想目的的关键保证。在训练完成后,组织人员要根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在下次开展活动时进行优化,同时积极创训练内容形式,促进课余体育训练的创新发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组织者也要反思自身问题,通过及时的沟通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促进课余体育训练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实际过程中组织人员要高度重视训练内容和训练内涵,让课余训练创新多元化发展。为了保证训练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在开展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来提升训练质量,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训练活动的不足,不断优化完善课余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训练中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小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4):34-35.
  [2]郭金贵.小学课余训练的开展实践研究[J].体育时空,2018,(13):97.
  [3]虞佳千.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奥妙),2020,(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