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作者】 乔武祎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大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培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就分析其中五点,即认真预习的习惯、积极动脑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对学习仍处于一个懵懂无知的阶段,更别说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我们小学教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积极动脑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应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培养。低年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可由老师及家长一起配合帮助其完成。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应用预习提示,课前导语等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先独立思考,把不懂得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另外,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在生活中寻找即将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让学习体会数学学习的实践性。
  二、教学中,养成学习三到的习惯,即耳到、口到、手到。
  1.耳到。课堂上,听不仅指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学生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学习中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学生发言,是听他是怎样思考的,他是怎样提问题的,他的发言是否存在问题等,以此为我所用。在听老师、同学、他人说话时要集中精力,要有耐心,不要开小差,眼睛要看着说话者身子的上半部分,不要左右恍惚,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或与学习内容十分重要的部分,不明白的要举手或者通过恰当的方式使讲者阐述清楚,切忌装腔作势。
  另外现今课堂上学生动得比较多,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生活,但是学生毕竟是孩子,从动到入静集中注意听恐怕还有很大问题。平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赛、表扬入静最快的学生,对入静比较慢的学生提出建议,让入静快的学生说说自己如何做的。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动作要快、齐、静,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入静。
  2.口到。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新课标下,数学课也越来越强调说的重要性:上课时,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见解,有话敢说,有问题敢提,有想法敢补充。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依赖于别人求出的答案。
  在高年级,更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提数学问题、学习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关键时期。此之前,学生的数学语言可谓是一片空白,第一次说的习惯影响着以后的习惯养成,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着重培养孩子说的习惯。如:从“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一共有几个”这样最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在第一次学习提数学问题时,就要引导学生问完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让学生说的机会和情境,使学生要说、会说。例如: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学生小结、叙述操作活动过程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3.手到。许多学生不愿意学数学,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其遇到数量关系复杂、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不知道从哪里入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体会到苦思冥想不如动手做一做、写一写。许多复杂的条件和数量关系,仅凭动脑去想可能很困难,但只要想办法动手把它们有序的、逐一的摆出来,或者是画出来,看上去纷繁复杂的数量关系就会变得清晰而简单,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教师要从细节教起,教会学生各种辅助手段和具体方法,有效降低学生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上的难度。比如:有关“倍数问题”、分数、百分数等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借助线段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方法;在一些条件较多,数量繁杂的应用题中,可以教会孩子用表格形式把纷繁复杂的条件提取、摘录出来,为自己的思路设置“路标”。总之,只有教会并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手脑并用的实际效果,才能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的同时,逐步培养起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好习惯。
  三、规范书写的习惯。
  书写是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能体现学生对待学业的。
  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很多错误,并非是由于不理解知识造成的,也不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造成的,而是由于书写不规范、不清洁或不工整造成的。数字一定要写好不能随笔带,否则,就会使“了”和“3”相混,“等号”和“2”“小数点”和“1”相混等;要教学生正确使用橡皮,不要一擦了就马上写在上面,弄得一塌糊涂;要讲究书写格式,千万截图让上行分母与下行分子相混,不能让竖式中上步结果的位与下步结果的位相混等。这样让学生养成了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书写规范、清洁、工整,才能减少学生作业中不必要的错误,提高数学成绩。
  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学习上有困难请求老师或家长帮助时,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学生自己“试一试”,他们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孩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我所教学过的班级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就爱抄袭别人的作业(尤其是学困生),别人怎么做,他就怎样写,别人说是多少,他就写多少。这些学生就没有养成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的习惯,因此我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这个问题。要求他们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发现表现好的就及时表扬奖励,发现抄袭作业的学生就及时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对做不起作业的学生耐心讲解,使他们慢慢养成不抄袭别人作业的习惯。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做错了自己也能改。由于缺乏良好的自觉检查的习惯,经常事后后悔,这种现象称为马虎。这种马虎的学生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现象,我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他们的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不让别人找出我的错误,然后我是小老师,同桌互查。查出错误表扬小老师,批评做错作业的学生;平时做作业,我经常提醒同学们要检查;针对各种数学题型,教给他们一些检验和检查的方法等等。这样培养他们自觉检查的习惯,对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帮助。
  六、整理错题,记录“错误病历”,彻底诊治自己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通常会对于同一个问题,犯不止一次的错误。这里就体现出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题的反思,没有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强化。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错误病历”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改错本,而是一种优秀的改错本。学生不仅对出错的事实进行改正,同时还要诊断自己出错的详实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记录错误病例的好处,从心理学来看,一是可以对头脑中错误的认知联系(结构)进行重组,建立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防止理解的片面性:二是可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记忆,防止知识模棱两可,从根本上破除自己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有利干错误的红正。这比单纯地订正错误或大量反复模仿雷同的练习要经济、有效得多。
  总的来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习惯养成不是一下子就能会的,要靠耐心和细心渐渐养成,日积月累。需要我们老师遵从新课程理念,做到和孩子们真诚沟通后人交流,体会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用心、用爱,用自己的真诚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