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的价值与途径探析
【作者】 张亚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底洞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时期也是人成长阶段不能忽视的时期,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是实施教学的好机会。教师应该深刻明白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的重要性,本文将指出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的管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希望能够对幼儿教师的教学安排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时间价值与途径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教活动的实施
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幼儿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人,大部分的直接经验是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通过直接操作、亲身感知获取,一日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和资源,是幼儿经验建构的肥沃土壤。对教师而言,一日生活是开展保教活动的重要途径,应从幼儿的一日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教育目标与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把教育手段、方式同幼儿的游戏活动形式结合起来。教师需要修炼教育敏感性,对一日生活中的“花絮”“插曲”或“意外事件”加以利用、组织和改造。
(二)有利于幼儿思维与行为的发展
幼儿在一日生活时间中坚持游戏为主、动静交替、室内室外结合,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应彰显出科学性、规范性、适宜性、灵活性。例如,给儿童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交叉进行多项活动,如生活环节和区角活动、生活环节与自主游戏等,也可以根据个体需要交叉进行;把早操和户外活动等集体教学连续集中安排,减少幼儿在上下楼梯、室内外活动过渡等环节上的等待时间。
(三)有利于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一日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日生活的教育功能得以释放,需要幼儿园教师发挥教育机智[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要求“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幼儿为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珍视各环节独有的教育价值,精准把握教育契机。因此,幼儿园一日生活期间是幼儿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机。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管理问题
(一)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很多幼儿园受利益驱动以及幼儿家长的影响,一日生活的活动内容安排违背教育规律。家长为孩子安排的各种兴趣班、特色活动以及幼儿园自行引进的各种教材占据了幼儿园的大量时间,导致幼儿园正常的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时间被挤占。该现象表现在幼儿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就是幼儿的游戏时间变少,睡眠不足等。这种情况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很不合理,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以及国家的安排、提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中所提到的有关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建立在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现实情况显然已经偏离了轨道。许多家长甚至出于攀比心理为孩子安排超前的课程[3],忽视自己孩子的发展程度。
(二)重视教育活动,轻视生活活动
在一日生活期间,教师通常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教育活动,给予集体教学充分的重视,然而教学效果仍然不显著。原因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心智、行为、习惯等还在培养发展阶段,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无法照顾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接受困难等问题。并且,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智力水平也不一样,集体教学容易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显著,教学效率低下。
生活活动包括洗漱、排队、用餐、穿衣等基础生活步骤,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认真对待非常有助于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独立自理能力的提升,时间观念的培养等,其作用完全不亚于一味地对孩子进行集体课堂教学。
(三)忽视个性差异,阻碍孩子个性化发展
虽然现阶段的孩子年龄还小,但是性格差异也已经显现出来。性格差异影响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完成度,孩子的精力、注意力差异会造成接受程度不同。如果教师在安排一项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忽视孩子的差异,将会导致孩子们的投入程度参差不齐,那么该项活动想要达成的效果就会大大缩减。比如,传统的手工课程捏橡皮泥、剪纸、折纸等,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耐心,动手能力,帮助孩子智力开发,但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这种锻炼方式。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那些无法安坐集中注意力动手操作的孩子抱有的态度是处罚、责备、无奈,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些孩子就是不如那些能够顺利集中注意力的孩子,这是万万不应该的。
(四)时间利用不充分
幼儿园一日生活包含很多环节,其中无法避免的是组织、等待,并且组织存在难度,常常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因此就造成了时间利用不充分,教学进度缓慢且成效低的局面。
(五)幼儿过度依赖教师
师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难免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这与部分教师过度的管理和照顾有很大关系,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管理建议
(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教学内容
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长身长心长智的阶段,需要充足的睡眠,科学的作息,建立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孩子的个体培养和发展。针对家长额外的兴趣班以及学校驱逐利益而安排的不合理教材,应当采取幼儿为本[4]的态度,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合理的作息安排应包括保证孩子按时的一日三餐,早睡早起,十小时睡眠,午休,课外活动时间等。除此之外,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够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教学内容也应当符合普遍的年龄特征,而对于智力超群的个例才需要额外的超前培养。
(二)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重
教育活动侧重于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开发,生活活动侧重于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二者并重才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只集中于课堂集体教学,课外学生洗漱穿衣、开展活动等,教师都应该适当给予规范和指导。
(三)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和自由选择时间,这样既能够形成秩序,逐步降低教师管理的难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够保证幼儿自由发展空间,使其发展成为规范又个性的个体,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四)针对时间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低效的等待现象。幼儿园应当建立良好的校园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
传统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全体教师耐心对待,并且牢固树立幼儿至上的观念,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探索和掌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教室们应当悉心爱护培育。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478-48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教育部.2012.9
[3]汪刘生 詹启东.当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6-7
[4]张彩丽.幼儿园教学要以幼儿为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8):86-87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时间价值与途径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教活动的实施
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幼儿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人,大部分的直接经验是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通过直接操作、亲身感知获取,一日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和资源,是幼儿经验建构的肥沃土壤。对教师而言,一日生活是开展保教活动的重要途径,应从幼儿的一日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教育目标与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把教育手段、方式同幼儿的游戏活动形式结合起来。教师需要修炼教育敏感性,对一日生活中的“花絮”“插曲”或“意外事件”加以利用、组织和改造。
(二)有利于幼儿思维与行为的发展
幼儿在一日生活时间中坚持游戏为主、动静交替、室内室外结合,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应彰显出科学性、规范性、适宜性、灵活性。例如,给儿童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交叉进行多项活动,如生活环节和区角活动、生活环节与自主游戏等,也可以根据个体需要交叉进行;把早操和户外活动等集体教学连续集中安排,减少幼儿在上下楼梯、室内外活动过渡等环节上的等待时间。
(三)有利于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一日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日生活的教育功能得以释放,需要幼儿园教师发挥教育机智[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要求“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幼儿为本,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珍视各环节独有的教育价值,精准把握教育契机。因此,幼儿园一日生活期间是幼儿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机。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管理问题
(一)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很多幼儿园受利益驱动以及幼儿家长的影响,一日生活的活动内容安排违背教育规律。家长为孩子安排的各种兴趣班、特色活动以及幼儿园自行引进的各种教材占据了幼儿园的大量时间,导致幼儿园正常的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时间被挤占。该现象表现在幼儿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就是幼儿的游戏时间变少,睡眠不足等。这种情况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很不合理,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以及国家的安排、提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中所提到的有关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建立在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现实情况显然已经偏离了轨道。许多家长甚至出于攀比心理为孩子安排超前的课程[3],忽视自己孩子的发展程度。
(二)重视教育活动,轻视生活活动
在一日生活期间,教师通常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教育活动,给予集体教学充分的重视,然而教学效果仍然不显著。原因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心智、行为、习惯等还在培养发展阶段,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无法照顾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接受困难等问题。并且,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智力水平也不一样,集体教学容易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显著,教学效率低下。
生活活动包括洗漱、排队、用餐、穿衣等基础生活步骤,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认真对待非常有助于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独立自理能力的提升,时间观念的培养等,其作用完全不亚于一味地对孩子进行集体课堂教学。
(三)忽视个性差异,阻碍孩子个性化发展
虽然现阶段的孩子年龄还小,但是性格差异也已经显现出来。性格差异影响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完成度,孩子的精力、注意力差异会造成接受程度不同。如果教师在安排一项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忽视孩子的差异,将会导致孩子们的投入程度参差不齐,那么该项活动想要达成的效果就会大大缩减。比如,传统的手工课程捏橡皮泥、剪纸、折纸等,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耐心,动手能力,帮助孩子智力开发,但现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这种锻炼方式。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那些无法安坐集中注意力动手操作的孩子抱有的态度是处罚、责备、无奈,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些孩子就是不如那些能够顺利集中注意力的孩子,这是万万不应该的。
(四)时间利用不充分
幼儿园一日生活包含很多环节,其中无法避免的是组织、等待,并且组织存在难度,常常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因此就造成了时间利用不充分,教学进度缓慢且成效低的局面。
(五)幼儿过度依赖教师
师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难免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这与部分教师过度的管理和照顾有很大关系,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管理建议
(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教学内容
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长身长心长智的阶段,需要充足的睡眠,科学的作息,建立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孩子的个体培养和发展。针对家长额外的兴趣班以及学校驱逐利益而安排的不合理教材,应当采取幼儿为本[4]的态度,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合理的作息安排应包括保证孩子按时的一日三餐,早睡早起,十小时睡眠,午休,课外活动时间等。除此之外,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够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教学内容也应当符合普遍的年龄特征,而对于智力超群的个例才需要额外的超前培养。
(二)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重
教育活动侧重于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开发,生活活动侧重于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二者并重才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只集中于课堂集体教学,课外学生洗漱穿衣、开展活动等,教师都应该适当给予规范和指导。
(三)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和自由选择时间,这样既能够形成秩序,逐步降低教师管理的难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够保证幼儿自由发展空间,使其发展成为规范又个性的个体,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四)针对时间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低效的等待现象。幼儿园应当建立良好的校园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
传统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时间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全体教师耐心对待,并且牢固树立幼儿至上的观念,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探索和掌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教室们应当悉心爱护培育。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478-48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教育部.2012.9
[3]汪刘生 詹启东.当前幼儿园教学的主要误区[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6-7
[4]张彩丽.幼儿园教学要以幼儿为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