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游戏中学习
【作者】 师瑞玲
【机构】 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
【摘要】【关键词】
——浅析博物馆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新形式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探寻千年历史的根脉。传统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学校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博物馆教育理论与方法,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众多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在知识的殿堂里感受着历史的滋养,享受着文化大餐。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博物馆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博物馆教育对未成年人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它有助于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通过辉煌的历史文物、响亮的英雄事迹让未成年人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件件博物馆中的传统工艺品、民俗文物,又可以了解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博物馆中的历史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勇敢、坚韧、创新等,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二是有助于对未成年人的能力培养。博物馆中的展品丰富多样,在参观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展品的细节、特征,可以提高观察能力。面对陌生的展品和知识,他们会产生疑问,通过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培养思考能力。参观后,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来提高表达能力。三是有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博物馆可以给他们提供社交机会。同学、家人一起参观博物馆,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博物馆组织的活动中,可能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如此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未成年人在博物馆里不付此行,学有所获,既感受到历史的熏染,又能愉悦身心、增长智慧,非“走马观花”,这是当前学校、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课题。我认为,学校和博物馆应协调配合,从以下入手:
一、学校“因馆设教”,为博物馆教育打好根基
1.组织参观活动: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展览。在参观前,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参观过程中,由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专业讲解,运用智力开发型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开展专题课程: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例如,历史课可以结合博物馆的文物展览,讲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科学课可以利用博物馆的科技展品,进行实验演示和科学探究。
3.举办讲座和工作坊:邀请博物馆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介绍博物馆的特色展览和藏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博物馆可以在学校举办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物修复、传统工艺制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
学校组织家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与孩子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家长引导孩子观察展品、提出问题,并一起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校布置与博物馆相关的家庭作业,如写参观心得、制作手抄报等。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这些作业,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加深孩子对博物馆教育的理解。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博物馆举办的亲子活动,如亲子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等,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二、博物馆“量体裁衣”,打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
1.设计适合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展览:
博物馆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专门的线下展览。例如,设置互动展示区、儿童导览路线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开发线上教育资源,如虚拟展览、在线课程、科普视频等,让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电脑、手机APP等随时随地访问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未成年人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或自然环境中,增强现实则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展品相结合,带来新奇的体验。故宫博物院里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就是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在线上“云游”故宫,欣赏宫殿建筑和文物展品。同时设有互动游戏,如知识问答、文物拼图等,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2.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博物馆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主题活动日等。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文物鉴赏、历史故事讲述、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内容,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3.培养小讲解员:博物馆可选拔和培训一批小讲解员,让他们为其他未成年人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提高小讲解员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可以让其他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博物馆的知识。例如“国博小讲解员”培训。经过专业培训后,在博物馆内为观众进行讲解,锻炼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也深入学习了历史文化知识。
4。开发“游戏项目”,加强交互感
(1)文物拼图游戏
将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图片制作成拼图,孩子们在拼接的过程中可以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了解文物的形状、图案和色彩。同时,旁边可以附上文物的简单介绍,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文物知识。
(2)历史人物猜猜猜
准备一些历史人物的图片和相关线索提示卡,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游戏。一个孩子抽取一张线索提示卡,通过描述线索让小组其他成员猜出对应的历史人物。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3)寻宝游戏
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前在展厅中设置一些“宝藏”(可以是特定的文物图片或者小纪念品),并给出线索。孩子们根据线索在展厅中寻找“宝藏”,在寻找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展厅的布局和文物的位置,同时也能加深对文物的印象。
(4)文物分类游戏
准备不同种类文物的图片,如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等。孩子们需要将这些图片按照文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文物的分类方法和不同种类文物的特点。
(5)创意手工游戏
在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区域,设置一些与文物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例如,用彩泥制作古代陶器的造型、用纸张折叠出古建筑的模型等。孩子们可以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形态和结构。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6)亲子游戏
比如陶器探秘游戏,准备一些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陶器图片,打印出来并剪成拼图碎片,每个陶器准备两到三套拼图。准备一些问题卡片,上面写有关于陶器的问题,如“这个陶器是哪个朝代的?”“陶器的用途有哪些?”等。准备一些彩笔和画纸,以及轻黏土等手工材料。先是陶器拼图赛,提供与展品相关的拼图或模型搭建材料,让未成年人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展品的认识。最先完成拼图的小组获胜,可以获得小奖品,如博物馆的特色书签等。再进行陶器知识问答。每个小组随机抽取若干问题卡片。小组内的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给出问题的答案。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答案进行评判,回答正确最多的小组获胜,获得奖品,如博物馆的纪念徽章等。最后创意陶器画与手工。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展厅中的陶器,然后在画纸上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陶器,可以是对现有陶器的临摹,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创意绘画。绘画完成后,利用轻黏土等手工材料,尝试制作一个小型的陶器模型。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通过这个亲子游戏,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了解陶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7)角色扮演
设置历史场景,让未成年人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表演的方式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也可由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进行历史故事的表演,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科学类展区,在科学类展区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表演,解释科学原理,激发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让未成年人扮演科学家,进行实验模拟和探索,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例如上海科技馆机器人在舞台上进行精彩的表演,展示科技的魅力。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机器人的动作和功能,激发对科技的好奇心。
(8)工作坊和手工活动
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参加传统工艺制作如剪纸、陶艺、编织等传统工艺制作活动,让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苏州博物馆苏绣体验工作坊,邀请专业的苏绣艺人现场指导,让观众亲身体验苏绣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绘画或写作活动,鼓励他们表达对展品的感受和理解。
总之,对未成年人进行博物馆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博物馆共同努力,相信未来博物馆和学校一定会策划出更多更好寓教于乐的教育项目方式,让未成年人在博物馆里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