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作者】 文云贵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孝儿镇恒丰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从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生生活的组成,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是学生生活的写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本里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解决好学生认知的问题,并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生活化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怎样使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小学生;能力
一、前言
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生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书本里的知识融入生活,进行生活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小学德育和法治教学的角度来看,这门课的生存性能要比其它课程更为明显,因为它所涵盖的内容多为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优化,从其实际生活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如何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执教体验。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为生活化教学打好基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小学生德育的原则,并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自己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德育体验,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使德育课堂成为学生一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老师的生活态度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对推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生活主体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关系的优化。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并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了解学生的不足,积极地指导,协助他们不断地克服不足,不断的进步,促进学生向高尚人格境界迈进。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自己看成学生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实践,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强化沟通,加强协作。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为自己的教学做准备。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时,我提前用课余时间,用谈心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其中有个孩子特别出色,她经常帮爷爷奶奶做家务。上这课时我首先让她向全班小朋友介绍她在家的生活情况,当他讲到每次帮爷爷奶奶扫地,洗碗,洗脚这些事,虽然有点累,但是每次干完活,看到爷爷奶奶露出赞许,高兴的笑容时,心理别提多高兴了,自己也感到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每位学生都有比较亲密的、近距离的交心,也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学生既增进了相互理解,也能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对教师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是否成功,主要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对教学活动生活化的程度。在小学德育和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要遵从:生活指导教学,生活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生活指导教学是指在进行教学时,人们自觉地把某些小窍门、小常识、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知识融入到这些知识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老师所传达的信息的影响,从而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种生活思想和生活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如何把生活知识和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处理得好,教师就能够持续提升学生的生活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能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直接的参与。比如:教授《春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有目的引导学生的目光投向课本以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到春日的美丽。在具体教学这课时,我带他们走校园的花园里,与大自然直接接触,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观察,运用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的教学,以引导和组织学生了解大自然,引导和组织学生把自己观察到野草、野花给同学交流,在自然里找到一个春天,这样既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能感受到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像一个小生命的开始,进而体会到大自然中的乐趣,让学生置身到春天阳光的沐浴中,真实的感觉春的气息,在此期间,我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春天、观察春天、体会春天,不但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让他们体会到春天魅力,从而感觉到大自然的美感,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理想。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收集的内容都是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3课《当冲突发生时》这课的时候,我们班上前几天刚好有两个同学因为文具盒被碰落,里面的文具洒落一地,一支钢笔被摔坏了由此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双方矛盾得到了解决,还成了好朋友,我让两个小朋友把他们由闹矛盾到成为好朋友的过程再现给全班小朋友,让他们明白当遇到矛盾时,只要处理得当,不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这样使他们的道德良知得到升华。再如教学《遇到欺凌与威胁》这一内容时,紧扣中小学热点问题,通过心理辅导来引入,教师带着几分神秘的颜色,极富新意。课堂上把活动分成两类:“遇到欺负怎么办”与“遇到威胁怎么办”两大版块,并以故事的续写和角色形式进行区别,让学生在面临欺负和威胁的时候,可以主动地思考自己应做些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错,使课堂活动具有寓教于乐的意义。另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感觉到,教材内容都取材于生活,而生活实际上就是一些琐碎的东西凑成,而刚好这些琐碎的东西可以激起他们的情绪共鸣,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收集资料、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内部化,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道德和法律教学的作用。另外,现代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和提倡他们的能力,例如,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在课堂之前,要进行更多的调查,为道德法治教学生活化做更充分的准备。从这一点上讲,老师要更全面的信任学生,要学生深入生活,把日常生活中遇到与道德、法律相关的片段收集起来,进一步加深德育课就是一段生活旅程。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对现实生活认知情况,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时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2
[2]孙传兰.“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渗透研究 [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5
[3]曹存良.小学思品课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4
[4]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小学生;能力
一、前言
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生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书本里的知识融入生活,进行生活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小学德育和法治教学的角度来看,这门课的生存性能要比其它课程更为明显,因为它所涵盖的内容多为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优化,从其实际生活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如何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执教体验。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为生活化教学打好基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尊重小学生德育的原则,并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自己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德育体验,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使德育课堂成为学生一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老师的生活态度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对推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生活主体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关系的优化。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并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了解学生的不足,积极地指导,协助他们不断地克服不足,不断的进步,促进学生向高尚人格境界迈进。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自己看成学生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实践,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强化沟通,加强协作。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为自己的教学做准备。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时,我提前用课余时间,用谈心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其中有个孩子特别出色,她经常帮爷爷奶奶做家务。上这课时我首先让她向全班小朋友介绍她在家的生活情况,当他讲到每次帮爷爷奶奶扫地,洗碗,洗脚这些事,虽然有点累,但是每次干完活,看到爷爷奶奶露出赞许,高兴的笑容时,心理别提多高兴了,自己也感到生活是非常的幸福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每位学生都有比较亲密的、近距离的交心,也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学生既增进了相互理解,也能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对教师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是否成功,主要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对教学活动生活化的程度。在小学德育和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要遵从:生活指导教学,生活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生活指导教学是指在进行教学时,人们自觉地把某些小窍门、小常识、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知识融入到这些知识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老师所传达的信息的影响,从而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种生活思想和生活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如何把生活知识和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处理得好,教师就能够持续提升学生的生活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能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直接的参与。比如:教授《春天在哪里》一课时,要有目的引导学生的目光投向课本以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到春日的美丽。在具体教学这课时,我带他们走校园的花园里,与大自然直接接触,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观察,运用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的教学,以引导和组织学生了解大自然,引导和组织学生把自己观察到野草、野花给同学交流,在自然里找到一个春天,这样既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能感受到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像一个小生命的开始,进而体会到大自然中的乐趣,让学生置身到春天阳光的沐浴中,真实的感觉春的气息,在此期间,我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春天、观察春天、体会春天,不但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让他们体会到春天魅力,从而感觉到大自然的美感,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理想。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收集的内容都是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3课《当冲突发生时》这课的时候,我们班上前几天刚好有两个同学因为文具盒被碰落,里面的文具洒落一地,一支钢笔被摔坏了由此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双方矛盾得到了解决,还成了好朋友,我让两个小朋友把他们由闹矛盾到成为好朋友的过程再现给全班小朋友,让他们明白当遇到矛盾时,只要处理得当,不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这样使他们的道德良知得到升华。再如教学《遇到欺凌与威胁》这一内容时,紧扣中小学热点问题,通过心理辅导来引入,教师带着几分神秘的颜色,极富新意。课堂上把活动分成两类:“遇到欺负怎么办”与“遇到威胁怎么办”两大版块,并以故事的续写和角色形式进行区别,让学生在面临欺负和威胁的时候,可以主动地思考自己应做些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错,使课堂活动具有寓教于乐的意义。另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感觉到,教材内容都取材于生活,而生活实际上就是一些琐碎的东西凑成,而刚好这些琐碎的东西可以激起他们的情绪共鸣,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收集资料、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等方式,使学生学习内部化,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道德和法律教学的作用。另外,现代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和提倡他们的能力,例如,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在课堂之前,要进行更多的调查,为道德法治教学生活化做更充分的准备。从这一点上讲,老师要更全面的信任学生,要学生深入生活,把日常生活中遇到与道德、法律相关的片段收集起来,进一步加深德育课就是一段生活旅程。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对现实生活认知情况,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时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2
[2]孙传兰.“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的渗透研究 [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5
[3]曹存良.小学思品课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4
[4]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