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作者】 任 礼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兴趣
  “审美”的“审”是“审视”、“察看”、“观看”的意思,“审美活动”,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就是欣赏美。审美教育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和理智,引起心灵愉悦的特殊心理反应,是人类运用语言和思维长期发展的结果。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许多文质兼优的课文都是美的结晶,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广阔舞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而且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和追求。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如下三个步骤,积极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1、熟读成诵,感受美
  读是有声的感染。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发出有感情的声音,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再现成生活的画面,让形象直接作用于感官,从“美”中产生情,从而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那段动态描写,写得十分逼真而富有情趣。教学这段课文,我采用了三次不同形式的读,启发学生联想,进入了意境,使孩子们深深感受到南国风光的美,祖国大自然的美。首先,采用自由小声吟诵的方式,让孩子们初步领会鸟儿热闹场景。接着,由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理解语言和朗读技巧的点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从“起初”、“后来”、“接着”、“继续”等词语中知道由静到动的过程,通过有感情的吟诵,展示了由一只鸟动到两只、三只以至在人们眼前出现的应接不暇、众鸟齐飞的沸腾场面。最后再听配乐录音示范朗读,欣赏那山幽鸟鸣的、画眉婉转的天堂美景。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不断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再配之以有表情的范读,学生仿佛来到鸟的天堂,置身于鸟儿们幸福乐园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感知美的表象分外丰富,情不自禁地说:“这地方真美!仿佛我也变成了一只画眉鸟,自由地飞翔在鸟儿们的乐园中。”有的孩子还因自己未能亲自到鸟的天堂游览而深感遗憾。这纯真的赞叹,正是孩子们入画入境的明证。
  再如课文《金色的鱼钩》描写老班长吃鱼骨头一节,作者仅用“皱紧眉头”四个字生动地刻划了老班长吃鱼骨头的艰难,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四个字启发学生进行对比联想,设身处地进行内心情感体验,再通过朗读体会“我好象有万根钢针扎在喉管上”这种既难过而又万分感动的心情。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读得情真意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老班长“皱紧眉头”吃鱼骨头时的内心活动,增强了学生对老班长闪光心灵的感受。
  2、比较悟理,鉴赏美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去,目的不仅是让儿童凭感性直觉感知外在的一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感受、体验、领悟其中内在的意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他们分辩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和能力,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不丰富。因此,要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要让他们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念是比较困难的。怎样培养鉴赏能力呢?一比,美就呈现出来了,丑就暴露出来了。 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根据俄国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这幅名画为什么流传至今,它的美学价值在哪儿?教学时我有意地将画的背景(美丽的伏尔加河)与油画的前景(一个衣衫褴褛的纤夫正迈着沉重的步子拉纤)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讨论:画家为什么把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凄凉的社会环境同画在一幅画上呢?它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激烈讨论,终于明白了美丽景色与苦难生活对比,更衬托出悲惨生活命运,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美丽和凄凉的对比更能激发人们对黑暗的憎恨,对光明幸福的追求。这就是这幅名画的美学价值。
  3、实践导行,创造美
  美到处都存在,哪里有人的生活,哪里就有美。美不是自然本身带来的,也不是人凭空感觉出来的,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本质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在对象世界中显示出来。所以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就是通过自觉能动性,以实践为中介,从对客观世界的必然认识到自觉的能动改造,创造着日益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提高学生鉴赏美、感受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美。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观察发现、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逐步懂得什么是美的追求(理想),什么是美的行为(品格),什么是美的创造(事业),将来用自己美好的心灵为人类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人把大自然称为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指导他们认识大自然的美,把自己的感情摆进去,获得真切的感受,这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美好的情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
  如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找到了春天,获得了真切的感受,再让他们收集作家笔下春天的散文、诗歌,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想象,头脑中幻想着一个个春天的童话。再结合作文教学,以《春天的童话》为题作文。情感的闸门冲开了,孩子们编写出了许多情节生动、富有情趣、以赞美春天为中心的童话故事。最后,以《春天的童话》进行配乐演讲。大家听音乐,讲故事,看幻灯片,欣赏自己创造美的成果,感到特别的欣慰。实践证明,课内外结合,从课内走向课外,探胜寻美,思想上爆发出耀眼的光华,在笔底下才能创造出艳丽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