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作者】 江玩红

【机构】 四川省岳池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实施分层教学。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的能力差距也很大,这就给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国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既要求素质教育,又要求升学,如果仍沿用过去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甚至会造成班级成绩的两极分化,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分层教学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与之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评价等教学管理方式上存在诸多不同。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来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而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不同、思维有快有慢,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波利亚还指出:“要让每个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收益。”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让学生按其学科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学生的自愿为主,进入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习,将教学目标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动态管理,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国际比较
  1.英国的个性化教育
  英国的分层教学主要体现为“成功教学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灵活地将学生按层次分成不同小组。该法的基本内涵是“主体参与、小组合作、体验成功、差异发展”。
  2.美国学校的优资班
  美国教育重视因材施教,智力超群的孩子称为“优资”学生,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专门为“优资”学生开设加强课,课程分为英文与数学。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后,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分成三个或四个水平的教学层次,目的使学习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因为学生按成绩被分开,他们只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组同学比,即使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多失落感。该法按照能力分班,“目的是为智力发展较同龄孩子快、智力较强的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日本的跑班式选课
  日本的高中分层教学主要表现为“跑班选课式”,学生按自己在高考中需要选考的学科自主选择每一学科的学习层次,参加高考的科目选择较高层次的学习,非高考科目就选择较低层次的学习,到这一科就进入相应的教室上课。这种模式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打好基础,获得不同的发展。
  4.新加坡的筛选教育
  “筛选教育”指国家通过集中投资和早期筛选,重点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特殊技能的人才。在学生小学时期,新加坡政府就把每学年学习成绩排在前列的学生作为未来精英人才重点教育。新加坡学生早在小学三年级就要面临学习实力和英语能力的筛选,通过这样的考试,学生被分入3种不同的班级,即“特长班”、“快班”和“普通班”,被分到普通班的孩子意味着将来很难进入大学学习,进入“特长班”和“快班”的孩子们也不能松懈,在初中和高中还要接受同样的筛选考试。通过多次筛选,只有那些优秀生才能进入大学学习。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而且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的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就会有所提高;最后,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所创造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三、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1.学生分层。一般分为四层,优秀层次A层(品学兼优的学生);普通层次B层(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基础层次C层(学习成绩及格和40至50分的学生);学困生层次D层(基础差,学习不努力的学生)。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教学目标忌实行“一刀切”,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因目标过高而灰心,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能因目标太低而激不起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在吃透教材和大纲,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对A、B、C、D四组的同学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做到备课分层。
  3.授课分层。以旧导新,分层设疑讨论解释,分层练习反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开发A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B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C类和D类学生的学习信心。
  4.作业分层。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面向中等学生,且后进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这样,既可缓解后进生的压力,减轻后进生的课业负担,又可增添训练乐趣,提高他们求知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5、辅导分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办法是,我课外直接对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B组的同学由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A组的同学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我对学生说,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能讲解后别人能听懂则说明你自己真正懂了。
  6、分层测试。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综合题,其中基础题量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以二道为宜。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