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策略

【作者】 阳 兰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延安路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观察能力;策略
  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强调通过师幼互动实施课程的今天,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还不太会观察幼儿,观察的意识和技能不强,观察目标不明确,往往捕捉不到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也不太会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因而很难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制订教育计划、组织教育活动。因此,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我园充分挖掘教研引领者的作用,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观察意识和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问题的设计力求做到详尽、周密
  问题的详尽程度直接影响教师观察的细致程度,因此,作为教研引领者,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做到详尽、周密,有时还给出具体的观察维度。在上述研究的第二阶段(即幼儿的自由游戏阶段),我们设计的观察内容包括“幼儿对玩具的兴趣”以及“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为了使教师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讨论了幼儿的“兴趣”和“对数学问题关注程度”的表现,并将其设计成问题,列入观察的范围。
  这样,教师就知道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幼儿,并积累客观、详细的资料,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幼儿的游戏倾向和设计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师的实际反应灵活调整设置的问题
  很多时候,作为教研引领者,我们要根据教师的实际反应灵活调整设置的问题,层层跟进,以引导教师对教育实践作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实现知识结构、观念态度和教育技能的主动建构。在研究玩具“多边形分数板”的数学教育功能后,教师们发现这套玩具的教育功能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数学教育的所有方面。于是,教师们确定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大班组教师以“数”为切入点,她们的解释是,“数”是大班上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这套玩具可以用来进行数的教育。但是,从玩具本身的结构来看,幼儿在操作玩具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的是几何图形之间的分解组合关系,因此,以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更符合幼儿的逻辑。显然,从大班组教师的切入点来看,他们对于幼儿如何在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出现这一情况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切入点时是从教师“教”的逻辑出发,给幼儿的数学学习设置了一个硬性任务,而没有考虑幼儿“学”的逻辑。看到这一现象,我们没有对教师进行强制性干涉,而是提出了一个有待于观察后作出回答的问题:“边观察边思考,你的切入点是否符合幼儿的玩法和逻辑?需不需要调整?”经过两周的观察,大班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切入点的不适宜性,即“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图形,几乎没有人涉及数的问题,”数”的内容很难渗透进去。因此,她们将切入点调整为“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分解组合关系以及图形的等分”。
  从以“数”为切入点调整到以图形的分解组合和等分为切入点,体现了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飞跃::从以自身“教的逻辑”为出发点向以幼儿“学的逻辑”为出发点的转变。这一飞跃是教育实践、观察与反思相结合的产物,而有目的的跟进式问题引领是促成这一结合的重要保障。
  三、引导教师将观察中建构的认识和理念付诸行动
  观察的目的是改变行为。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提高教育策略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观察后的行为跟进非常重要。正如有研究者(王洁、顾泠沅,2007)指出的,不管研修的过程是多么令人愉快,给人以多大启发,如果在研修活动中获得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那么或许参与研修活动对于教师的成长只有一半的功效。
  将观察中建构的认识和理念付诸行动,是观察的后续阶段,也是观察效果的直接体现,这一过程使教师有机会实践并验证这些在观察基础上得出的新认识和新理念,为进一步巩固或修正这些认识和理念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作为教研引领者,我们在引领教师得出一定的观察结论后,还引导教师学会用这些结论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观察真正对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在上述研究中,每当教师在观察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时,我们都要引导她们将其付诸实践,使观察真正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例如,在第二步(观察幼儿的自由游戏)研究结束后,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幼儿在自由游戏中很少关注数学问题,要想发挥玩具的数学教育功能,教师就要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实践性更强的研究步骤(即研究的第三个步骤):采取措施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并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可以说,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研究结论基础上的行为跟进,为实施和验证第二步的观察结果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巩固、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此外,在第三步研究中,在观察、评价一种干预策略的效果之后,我们都会指导教师用行为跟进的方式去调整指导策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技能。
  四、促进教师自主反思
  在问题引领式观察中,作为教研引领者,我们不但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且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促进教师自主反思。
  在问题引领式观察中,作为教研引领者,我们既是问题的设计者,也是观察者。我们的观察对象有两个:教师和幼儿。我们要密切观察幼儿,把握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幼儿的特点和教育策略,以便引导教师对幼儿进行分析和指导。同时,我们要观察教师,根据教师的表现及时补充或修改已经提出的问题,引领教师进行思考,帮助教师建构正确的理念,提升教育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作为引领者,我们对幼儿的观察与分析要走在教师前面,肩负引领教师思考和发展的重任,但是我们更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改变自身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正确理解幼儿和教育,改变自身习惯,适应教育要求,提升教育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一些隐性的引导策略,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观察、思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