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
【作者】 周奕妤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舒婷,一位心中永远充满希望的诗人,在十年动乱的异化的年代,她紧紧裹住自己的骄傲,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着对自我的反思;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她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宣言;作为动乱年代的诗人,她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沉重的责任,用她不屈的信念扬起理想的风帆,歌唱祖国,表达出爱国主义情怀。她的诗充满着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时代的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着美丽的忧伤的基调。
关键词:真善美;人的价值;女性追求;爱国情感
一、对真善美的人性回归的追求
朦胧诗人们的人生历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他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的借着战斗的芦笛,吹奏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舒婷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处处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思想意蕴。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她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在《雨别》等作品里,舒婷真切地呼唤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美,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美丽的灵魂。
读舒婷的诗,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这种对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的巨大回响。“纵有辽远的疆域/飓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舒婷《船》)。她渴望人类之爱的觉醒,渴望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舒婷《四月的黄昏》)。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
二、对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舒婷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因此,她大声呼吁:“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舒婷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在《馈赠》中诗人把自己的“梦想”、“快乐”、“悲哀”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我”的价值得到承认,那么即使“垂柳和紫云英/把我汲取干净”甚至“凋谢”了,“我”也“并不悲伤”,因为“我表达了自己”,因为“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
另外,舒婷的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诗作,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其对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当官僚主义者无视人的尊严时,舒婷大声质问:“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注不息/谁说英雄已被追认/死亡可以被忘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舒婷《风暴过去之后》)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是无比宝贵的。
三、呼唤女性追求,反映社会心声
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舒婷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非同一般。她的诗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歌花咏月,而是呼唤女性追求的晨钟,反映社会心声的暮鼓。舒婷真切地以女性的敏锐和深刻去触痛人们脆薄的内心,才会以执拗的声音去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树立。诗人响亮地指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崭新的一句浓缩了诗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男女是平等的,你是树,我也是树,你是“橡树”,我是“木棉”。这非常契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和时代气息,是女性心中压抑已久的呐喊声。
四、融入丰富的社会性内涵——爱国情感
在舒婷的诗歌里找不到颓废的自怨自艾,找不到沉沦的自暴自弃,她的诗歌更多体现的是对爱的追求,爱的呼唤,爱的倾诉。这种爱既有对祖国深沉的爱,又有对亲情真切的爱,更有对爱情炽烈的爱。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穷”“悲哀”,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和“花朵”。描写现实,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表达了刚从“大跃进”、“文革”的噩梦中苏醒过来,追求“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后的那种“带泪的笑”。
诗人爱国情感的表达,不是盲目的,而是深思的;不是肤浅的,而是深沉的。诗人是把自己的遭遇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的,并没有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在浪漫主义的抒情话语中融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可称之为“一代人”的心声。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2]周霁葭.《一颗流星闪过的轨迹——论朦胧诗的崛起、成就、衰退》.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2008年.
[3]林平乔.《舒婷诗歌写作特征论》,2006年.
[4]朱栋霖,丁航,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侯永杰.《论朦胧诗的意象》.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四川大学报,1999年第3期增刊.
[7]禹明华.《朦胧诗,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驱》.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8]李幼奇.《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版.
关键词:真善美;人的价值;女性追求;爱国情感
一、对真善美的人性回归的追求
朦胧诗人们的人生历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他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的借着战斗的芦笛,吹奏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舒婷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处处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思想意蕴。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她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在《雨别》等作品里,舒婷真切地呼唤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美,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美丽的灵魂。
读舒婷的诗,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这种对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的巨大回响。“纵有辽远的疆域/飓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爱情穿过生死的界限”(舒婷《船》)。她渴望人类之爱的觉醒,渴望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舒婷《四月的黄昏》)。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
二、对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舒婷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因此,她大声呼吁:“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舒婷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在《馈赠》中诗人把自己的“梦想”、“快乐”、“悲哀”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我”的价值得到承认,那么即使“垂柳和紫云英/把我汲取干净”甚至“凋谢”了,“我”也“并不悲伤”,因为“我表达了自己”,因为“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
另外,舒婷的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诗作,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其对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当官僚主义者无视人的尊严时,舒婷大声质问:“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注不息/谁说英雄已被追认/死亡可以被忘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舒婷《风暴过去之后》)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是无比宝贵的。
三、呼唤女性追求,反映社会心声
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舒婷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非同一般。她的诗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歌花咏月,而是呼唤女性追求的晨钟,反映社会心声的暮鼓。舒婷真切地以女性的敏锐和深刻去触痛人们脆薄的内心,才会以执拗的声音去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树立。诗人响亮地指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崭新的一句浓缩了诗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男女是平等的,你是树,我也是树,你是“橡树”,我是“木棉”。这非常契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和时代气息,是女性心中压抑已久的呐喊声。
四、融入丰富的社会性内涵——爱国情感
在舒婷的诗歌里找不到颓废的自怨自艾,找不到沉沦的自暴自弃,她的诗歌更多体现的是对爱的追求,爱的呼唤,爱的倾诉。这种爱既有对祖国深沉的爱,又有对亲情真切的爱,更有对爱情炽烈的爱。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穷”“悲哀”,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和“花朵”。描写现实,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表达了刚从“大跃进”、“文革”的噩梦中苏醒过来,追求“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后的那种“带泪的笑”。
诗人爱国情感的表达,不是盲目的,而是深思的;不是肤浅的,而是深沉的。诗人是把自己的遭遇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的,并没有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在浪漫主义的抒情话语中融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可称之为“一代人”的心声。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2]周霁葭.《一颗流星闪过的轨迹——论朦胧诗的崛起、成就、衰退》.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2008年.
[3]林平乔.《舒婷诗歌写作特征论》,2006年.
[4]朱栋霖,丁航,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侯永杰.《论朦胧诗的意象》.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四川大学报,1999年第3期增刊.
[7]禹明华.《朦胧诗,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驱》.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8]李幼奇.《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