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以乐山实验中学七年级为例
【作者】 周奕妤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政策背景下,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审美教育策略,并结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审美教育;现状分析;实施策略;实践案列
一、引言
中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课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审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初中七年级作为中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认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二)审美教育实施方式多样化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阅读、文学社团、文化讲座、艺术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审美教育面临挑战
1.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师生过于追求高成绩,忽视了审美教育的价值;2.教师审美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审美素养和教学能力;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和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4.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审美教育难以在评价体系中得到重视,导致其在教学实践中被边缘化。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首先,课程设置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审美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应开设专门的审美教育课程,如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审美学习空间。
(二)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强化审美教育意识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审美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观念,认识到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引入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学作品的美,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学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审美教育持续发展
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审美教育方面的成果和不足。其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审美教育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古诗欣赏与意境创设
在初一语文课程中,教师选取了几首经典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或杜甫的《春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之美。接着,教师详细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诗歌的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营造出与诗歌情感相呼应的氛围。课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作或写一篇短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二:名著阅读与审美提升
在初一阶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名著片段,如《西游记》中的精彩章节。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美学元素和审美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引导他们欣赏名著中的美。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著分享会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五、结论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审美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审美教育的熏陶和启迪。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陈丽.教育研究,2019.(09):123-130.
[2]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赵敏.基础教育研究,2021.(06):66-72.
[3]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与运用.刘慧.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54-58.
[4]谈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王刚.语文建设,2021.(06):23-27.
[5]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学方法探讨.刘强.教育科学,2021.(01):55-62.
[6]文化自信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张静.学术交流,2018.(09):142-149.
关键词:审美教育;现状分析;实施策略;实践案列
一、引言
中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课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审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初中七年级作为中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认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二)审美教育实施方式多样化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阅读、文学社团、文化讲座、艺术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审美教育面临挑战
1.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师生过于追求高成绩,忽视了审美教育的价值;2.教师审美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审美素养和教学能力;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和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4.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审美教育难以在评价体系中得到重视,导致其在教学实践中被边缘化。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首先,课程设置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审美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应开设专门的审美教育课程,如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审美学习空间。
(二)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强化审美教育意识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审美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审美教育观念,认识到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引入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学作品的美,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学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审美教育持续发展
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有力保障。首先,评价内容应多元化,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审美教育方面的成果和不足。其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审美教育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古诗欣赏与意境创设
在初一语文课程中,教师选取了几首经典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或杜甫的《春望》。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之美。接着,教师详细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诗歌的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营造出与诗歌情感相呼应的氛围。课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作或写一篇短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二:名著阅读与审美提升
在初一阶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名著片段,如《西游记》中的精彩章节。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美学元素和审美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引导他们欣赏名著中的美。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著分享会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五、结论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审美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审美教育的熏陶和启迪。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陈丽.教育研究,2019.(09):123-130.
[2]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赵敏.基础教育研究,2021.(06):66-72.
[3]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与运用.刘慧.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54-58.
[4]谈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王刚.语文建设,2021.(06):23-27.
[5]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学方法探讨.刘强.教育科学,2021.(01):55-62.
[6]文化自信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张静.学术交流,2018.(09):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