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生态教育与教师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李艾霖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生态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解读和幼儿生态教育实践的考察,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发展策略,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研究发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生态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其核心理念有助于构建生态友好的教育环境,并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幼儿生态教育;教师发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生态教育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瑰宝,对幼儿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探讨幼儿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及其对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幼儿教育中,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强调生态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特别关注教师在生态教育中的角色。他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导者和朋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幼儿生态教育是一个注重亲身体验和情感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幼儿生态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幼儿生态教育旨在通过让幼儿接触自然、了解生态,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研究分析了幼儿生态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实践方法,并探讨了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幼儿生态教育中。生态课程是幼教创新焦点,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付诸实际行动。具体就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束缚,以更加贴近自然、迎合需求、促进发展的方式,把多种生态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进而规划出创新开展的课程蓝图。
(一)生活即教育,生态课程呼之欲出
陶行知先生推崇的生活化教育注重在生活中挖掘教育“母题”,而幼教中的“亲生活、亲自然、亲社会”的渗透则是其重要体现。在实践中教师会结合生活进行课程主题设计,生态课程就此呼之欲出。如“自然万物的生成规律及现象,自然界中各种缤纷的颜色,和自然万物有关的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区域活动中的主题。这些都是生态教育的重要资源与拓展点,它可以把生活化教育中“繁琐、零散”的问题,变成“简约、自然”的教育体系,形成“多元、融合”的生态教育课程。
(二)生态要平衡,形成多元视角的方向
自然生态需要平衡,而生态课程也要形成教师、幼儿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教学生态平衡”,这就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整个生态课程建设,最终达到生态课程的平衡式创建。例如“园本种植”中的各种事物,我们可以拓展出“品、赏、画、做”等多种生态课程实施方向,从“品尝、观看、模仿、创作”等不同的视角,去关注课程推进的不同方面,进而调整优化,以使得“环境迎合幼儿需求、材料促进幼儿能力提升”,最终达到“自然生态资源”充分利用、“教师业务能力”全面展示、“幼儿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课程生态平衡。
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本研究提出了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幼儿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训与发展:
为幼儿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早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学习。这有助于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更好地适应幼儿教育的需求。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研讨会、进修课程和工作坊,以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践与创新:
鼓励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支持幼儿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鼓励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三)家园合作与社区参与: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促进幼儿成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支持。
(四)激励与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幼儿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应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以激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幼儿生态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生态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总结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生态材料是生态课程必不可少,能让幼儿直观可见、亲身体验到的材料。迎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成长规律与需求,我们要把这些材料进行有机融合,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梯与幼儿兴趣相联系。
(一)丰富的生态材料
生态材料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未经加工或不需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要使其有效应用,就要努力挖掘其趣味元素。从“植物、动物、海洋”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来源来看,它们的趣味点也有所不同,在教育实践中则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进而开展生态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生态课程中,我们尝试从中寻找快乐,树,不仅给我们生活所需,也带给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树,虽然是小小的生态区,但它容纳、孕育了许多的生命。在进行“你好,树朋友”这个活动时,我们希望提供给孩子亲近树,认识树,甚至爱上树的机会,不仅让幼儿探索自然中的树,而且让他们喜欢以艺术形式去表达对树的认识,真正的和树做朋友。通过活动,我们进行了以下总结:
1.资源利用方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着重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课程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大树是幼儿非常熟悉且触手可摸的朋友,其蕴含的教育价值非常之丰富。
2.幼儿方面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树的调查表、老师的讲解与介绍、电子产品的帮助等方式认识了几十种不同的树种;在统计幼儿园树木数量的时候从一头雾水到慢慢摸索出方法,学习了统计、分类等方法,用数学的方式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测量树围感知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学习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在一次次的与大树互动过程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游戏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愿望逐渐增强。
3.教师方面
本次班本课程的预设结合五大领域,教师在与幼儿一起进行班本课程研究的同时,以一个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中,支持幼儿的行为。在实施课程遇到问题时,能用专业知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挖掘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提升了自己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
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是教师在生态课程的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基于幼儿兴趣或课程主题需求,设计生态材料的融合与配置方式。要使生态课程成效更佳,借生态视角激发幼儿自主体验、自主创作,能使幼儿能力得到优势互补;强化幼儿核心经验积累,可促进幼儿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1.生态视角促自主活动
生态视角,是迎合幼儿个性化兴趣需求,激发幼儿开展自主活动。让小班幼儿撕纸训练,把彩纸撕成一块块,贴在生态纸上;让中班幼儿“折纸”、大班幼儿“拼贴”,以形成生态提升的阶梯。
2.生态理念强经验积累
生态课程是现象到本质、参与到体验的过程,可激发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态感悟力,进而在和谐共生的理念下,拓展多种课程活动,达到幼儿核心经验的积累。为强化经验积累,还可以借“分层阶梯”评价,发现幼儿的经验水平;借“不同领域生态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达到“和谐、自然、人文”生态理念的渗透,更让幼儿核心经验不断积累。
生态课程以完善教育理念、资源体系,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重视孩子发现自然的过程,改变当前零散式教育的乱象,弥补生活融入教育体系的不足,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具生态发展观、更有生活气息、更具综合技能的幼儿。只要我们从焦点到框架,直至实施的多个流程,把握好生态教育的多元素整合与拓展,定能实现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幼儿生态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助于构建生态友好的教育环境并促进教师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生态教育和教师发展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张红霞.幼儿生态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3]李志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7(2).
[4]陈鹤琴.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幼儿生态教育;教师发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生态教育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瑰宝,对幼儿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探讨幼儿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及其对教师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幼儿教育中,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强调生态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特别关注教师在生态教育中的角色。他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导者和朋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幼儿生态教育是一个注重亲身体验和情感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幼儿生态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幼儿生态教育旨在通过让幼儿接触自然、了解生态,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研究分析了幼儿生态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实践方法,并探讨了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幼儿生态教育中。生态课程是幼教创新焦点,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付诸实际行动。具体就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束缚,以更加贴近自然、迎合需求、促进发展的方式,把多种生态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进而规划出创新开展的课程蓝图。
(一)生活即教育,生态课程呼之欲出
陶行知先生推崇的生活化教育注重在生活中挖掘教育“母题”,而幼教中的“亲生活、亲自然、亲社会”的渗透则是其重要体现。在实践中教师会结合生活进行课程主题设计,生态课程就此呼之欲出。如“自然万物的生成规律及现象,自然界中各种缤纷的颜色,和自然万物有关的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区域活动中的主题。这些都是生态教育的重要资源与拓展点,它可以把生活化教育中“繁琐、零散”的问题,变成“简约、自然”的教育体系,形成“多元、融合”的生态教育课程。
(二)生态要平衡,形成多元视角的方向
自然生态需要平衡,而生态课程也要形成教师、幼儿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教学生态平衡”,这就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整个生态课程建设,最终达到生态课程的平衡式创建。例如“园本种植”中的各种事物,我们可以拓展出“品、赏、画、做”等多种生态课程实施方向,从“品尝、观看、模仿、创作”等不同的视角,去关注课程推进的不同方面,进而调整优化,以使得“环境迎合幼儿需求、材料促进幼儿能力提升”,最终达到“自然生态资源”充分利用、“教师业务能力”全面展示、“幼儿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课程生态平衡。
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本研究提出了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幼儿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训与发展:
为幼儿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早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学习。这有助于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更好地适应幼儿教育的需求。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研讨会、进修课程和工作坊,以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践与创新:
鼓励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支持幼儿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鼓励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三)家园合作与社区参与: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促进幼儿成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支持。
(四)激励与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幼儿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应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以激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幼儿生态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生态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总结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生态材料是生态课程必不可少,能让幼儿直观可见、亲身体验到的材料。迎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成长规律与需求,我们要把这些材料进行有机融合,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梯与幼儿兴趣相联系。
(一)丰富的生态材料
生态材料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未经加工或不需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要使其有效应用,就要努力挖掘其趣味元素。从“植物、动物、海洋”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来源来看,它们的趣味点也有所不同,在教育实践中则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进而开展生态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生态课程中,我们尝试从中寻找快乐,树,不仅给我们生活所需,也带给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树,虽然是小小的生态区,但它容纳、孕育了许多的生命。在进行“你好,树朋友”这个活动时,我们希望提供给孩子亲近树,认识树,甚至爱上树的机会,不仅让幼儿探索自然中的树,而且让他们喜欢以艺术形式去表达对树的认识,真正的和树做朋友。通过活动,我们进行了以下总结:
1.资源利用方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着重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课程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大树是幼儿非常熟悉且触手可摸的朋友,其蕴含的教育价值非常之丰富。
2.幼儿方面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树的调查表、老师的讲解与介绍、电子产品的帮助等方式认识了几十种不同的树种;在统计幼儿园树木数量的时候从一头雾水到慢慢摸索出方法,学习了统计、分类等方法,用数学的方式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测量树围感知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学习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在一次次的与大树互动过程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在游戏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愿望逐渐增强。
3.教师方面
本次班本课程的预设结合五大领域,教师在与幼儿一起进行班本课程研究的同时,以一个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中,支持幼儿的行为。在实施课程遇到问题时,能用专业知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挖掘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提升了自己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
生态材料的合理配置,是教师在生态课程的创设与实施过程中,基于幼儿兴趣或课程主题需求,设计生态材料的融合与配置方式。要使生态课程成效更佳,借生态视角激发幼儿自主体验、自主创作,能使幼儿能力得到优势互补;强化幼儿核心经验积累,可促进幼儿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1.生态视角促自主活动
生态视角,是迎合幼儿个性化兴趣需求,激发幼儿开展自主活动。让小班幼儿撕纸训练,把彩纸撕成一块块,贴在生态纸上;让中班幼儿“折纸”、大班幼儿“拼贴”,以形成生态提升的阶梯。
2.生态理念强经验积累
生态课程是现象到本质、参与到体验的过程,可激发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态感悟力,进而在和谐共生的理念下,拓展多种课程活动,达到幼儿核心经验的积累。为强化经验积累,还可以借“分层阶梯”评价,发现幼儿的经验水平;借“不同领域生态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达到“和谐、自然、人文”生态理念的渗透,更让幼儿核心经验不断积累。
生态课程以完善教育理念、资源体系,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方式,重视孩子发现自然的过程,改变当前零散式教育的乱象,弥补生活融入教育体系的不足,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具生态发展观、更有生活气息、更具综合技能的幼儿。只要我们从焦点到框架,直至实施的多个流程,把握好生态教育的多元素整合与拓展,定能实现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幼儿生态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助于构建生态友好的教育环境并促进教师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生态教育和教师发展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张红霞.幼儿生态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3]李志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7(2).
[4]陈鹤琴.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幼儿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