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背景下劳动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培养

【作者】 符 英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

  摘 要:随着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指个体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技能水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初中地理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劳动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标下如何将劳动素养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培养,以期为初中地理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新课标;劳动素养;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进行了全面调整,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迁移性的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其中,劳动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劳动素养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一、新课标下劳动素养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新课标下的劳动素养内涵
  新课标下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二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使其养成勤奋、踏实、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地球观、自然观和人文观,认识到地理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理实践活动。
  二、新课标下劳动素养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培养的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劳动与地理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初中地理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地理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劳动与地理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开发劳动实践课程、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等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如下是构建劳动与地理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具体步骤:
  1. 课程目标设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这个案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教授农业、林业、矿业等与地理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行业的运作方式,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基本的技能,如种植、砍伐、采矿等。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确定了课程目标后,我们需要设计课程的内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另一部分是劳动技能,包括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矿业技术等。这两部分内容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在学习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个地区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或者适合开采什么样的矿产资源。
  3. 教学方法选择。
  在确定了课程内容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则可以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看法和想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评价方式设定。
  最后,我们需要确定课程的评价方式。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评价则是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
  (二)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劳动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劳动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技能的训练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通过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过程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劳动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合劳动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
  1.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让他们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2. 教学内容。
  (1)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介绍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面积等信息。
  (2)地形地貌:介绍各大洲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如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
  (3)气候特点:介绍各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和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4)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介绍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观,如亚马逊雨林、喜马拉雅山脉、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地理知识,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意识。
  (3)劳动体验: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劳动体验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种植农作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4. 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
  (2)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劳动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地理景观的特点、能否完成劳动任务等。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地理实地考察、开展环保志愿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自己的地理技能;同时,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道德和劳动审美的重要途径。如下例证:
  案例一:制作地球仪
  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制作地球仪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个地球仪。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步骤如下:1.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包括地轴、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2. 教师提供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如乒乓球、彩纸、胶水、剪刀等。3.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乒乓球切割成合适的大小,然后用彩纸包裹住,形成地球的形状。4.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彩纸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等部分,并将它们粘贴到地球球体上。5.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标注出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等地理信息。6.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地球仪,并讨论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结: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实现劳动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总之,新课标下劳动素养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将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机地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娟,周光发,谢韵.劳动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国家级非遗水族剪纸技艺”为例[J].地理教育,2024(02):30-35.
  [2]张鹤,何磊,阙军大.指向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初中地理劳动教育案例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