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如何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 宋泽雄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教育是学校学科教育中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学科,更需要全面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因此,本文就在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初中语文学科开展德育教育渗透的教育活动的现状,提出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强化措施,意在保证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强化措施
双减政策是历年教育改革的最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强化开展德育教育显得极为关键。这就对教师提出教会学生明事理,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以关注,让学生在德育教育引导下,提升自身道德品质。还能让学生回归校园之中,在初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学会更多道德知识与道德品质,从而适应社会生活。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
“双减”指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基础内涵呈现于减轻学生校内作业压力以及校外培训,通过双重减负策略的全面推广,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双减政策实现成功推广的基础保证在于教师利用有限课时满足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而预留很多课后作业及补课任务,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二、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科建设中,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所以,根据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语文学科建设更应承担党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双减”指导思想,坚持“双减”工作原则,扎实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学科教育中,这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等都充分论述了思想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三、目前初中语文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
基于当前状况而言,部分德育教育活动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发生巨大变革。学校教师及管理者需要遵循双减政策的基础导向,避免变相使用增加初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展开德育教育及相关考核工作[2]。但我们也看到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面对双减政策,为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所谓分数,而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主要表现:一是重语文知识教学及智育教育,轻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当前语文教育评估方式依然将学生的语文分数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长的必要要素,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却始终未得到充分渗透,很多语文老师放弃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和情感培养,抓了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了德育品质的提升。二是语文课堂中大面积灌输德育知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堂成了德育知识灌输主阵地,采用“填鸭”方式,并以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课堂评价,轻视对学生审美的训练,不去寻求在学生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升华,不在意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后信念的转变。比如语文课堂中,口头作文表达时,学生谈到自己的理想是挣很多的钱,住上别墅,开上自己喜欢的豪车,快乐的生活在别人的羡慕之中,教师此时跟着学生一起笑闹,之后并没有去引导和指正这位学生的“三观”,错失了一个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机会,这就充分说明我们老师不在意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和接受德育教育后信念的转变。三是初中语文课堂尚未将德育教育及双减政策密切结合起来,造成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存在以上诸多不足。若是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受到狭小教学环境的制约,不利于学生对新型德育教育内涵的探索,且还会让学生感觉到德育教育环境非常枯燥。由此我们了解到,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仍需强化转变现有德育渗透教育模式,与学生基础需求结合起来,进行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形式的创新。
四、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强化措施
(一)引导学生系统认知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对德育内容具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对德育教育知识产生兴趣,不然学生在道德知识的学习方面,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之中,这对学生掌握整体尤为不利。若是不明白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高。特别是对德育教育而言,并无价值性教材,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也并不容易。因此在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需带领学生掌握德育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下,学生后续才能顺利学习。德育教育内容中,蕴含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爱国主义等教育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有实现相关教学系统的产生,并向学生及时讲解这些系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实现系统性认知[3]。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加强互动,教师可以选择德育教育内容向学生系统展现,并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对这些知识系统加深理解并整理。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老师需要记忆爱国注意内涵并整理,使学生在此流程中,实现自身记忆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祖国加深热爱之情。
(二)认真挖掘教材,寻找课文中的德育元素
教师需积极研读教材,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创造利用德育教育内容,采用新颖性及灵活性德育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童话故事、优美的诗歌、寓意深刻的寓言……这些德育内容丰富的优秀篇章,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表层,要深入挖掘其内涵,让学生尽情的思考、感受和体验。像在讲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多设置几个问题,比如你对文中提到的那些中华珍宝与建筑等,有什么评价?你对英法等联军的破坏和掠夺行为如何看待?雨果作为法国作家,指责法国的侵略行为,你有什么想对雨果说的?如今的中国还会或还能任由列强欺负和侵略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去思考与回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发自内心的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准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4]。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诗中这四组意象群“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老师要以每组意象为切入点,稍加点拨,引领学生反复朗诵、体悟,让学生起伏的情绪得以激发,产生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就是“读后感”的书面表达,是学生练习文笔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5]。如我们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就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设计一个大学生勇救流浪落水者而死,评说这样的行为值不值。这一材料必然会打开学生的认知大门,引发对事情进行评价的冲动。老师要求学生先口头作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听的过程中对评价为“不值”的这些同学的理由进行判断,客观评价,有效引导学生在救人时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是应该去施救的,不管落水是什么身份,这样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平等、人生的意义……在写之前就引导了学生的三观,就会避免学生在作文中发表偏激的观点,很好地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五)语文课堂中多样化方法渗透德育
目前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在德育教育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德育教育中,不可以完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则是将学生实况结合起来开展多样化德育教育工作,单纯创新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将德育理论知识向学生全面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无法认知德育教育价值,甚至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不愿主动配合。因此,语文教学要采用多样化德育渗透工作创新的方法,突破枯燥理论知识传输的制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爱国主义”知识教学中,老师不仅是单纯告知学生怎样热爱国家,可在语文课堂上《邓稼先》《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爱这土地》等,结合典型榜样人物的事迹,利用这些案例感知他们的爱国之情,这样才能他们才能深刻记忆爱国主义的精神,并确保爱国英雄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采用演讲比赛、制作手抄报、写读后感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趣味性活动的举办,增强德育教育渗透的趣味性。
总之,我们要认真落实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基于双减政策下,我们不能为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所谓分数,而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我们要采用创新性德育教育形式,帮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德育为先,五育并举”,为党育更多的人,为国育更多的才。
参考文献:
[1]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石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电教,2011,(1).
[3]马小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与方法探析[J]语文学刊,2010.
[4]韦志中,卫丽. 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3.
[5]杨春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强化措施
双减政策是历年教育改革的最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强化开展德育教育显得极为关键。这就对教师提出教会学生明事理,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以关注,让学生在德育教育引导下,提升自身道德品质。还能让学生回归校园之中,在初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学会更多道德知识与道德品质,从而适应社会生活。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
“双减”指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基础内涵呈现于减轻学生校内作业压力以及校外培训,通过双重减负策略的全面推广,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双减政策实现成功推广的基础保证在于教师利用有限课时满足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而预留很多课后作业及补课任务,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二、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科建设中,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所以,根据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语文学科建设更应承担党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双减”指导思想,坚持“双减”工作原则,扎实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学科教育中,这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等都充分论述了思想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三、目前初中语文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
基于当前状况而言,部分德育教育活动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发生巨大变革。学校教师及管理者需要遵循双减政策的基础导向,避免变相使用增加初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展开德育教育及相关考核工作[2]。但我们也看到初中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面对双减政策,为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所谓分数,而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主要表现:一是重语文知识教学及智育教育,轻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当前语文教育评估方式依然将学生的语文分数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长的必要要素,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却始终未得到充分渗透,很多语文老师放弃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和情感培养,抓了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了德育品质的提升。二是语文课堂中大面积灌输德育知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堂成了德育知识灌输主阵地,采用“填鸭”方式,并以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课堂评价,轻视对学生审美的训练,不去寻求在学生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升华,不在意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后信念的转变。比如语文课堂中,口头作文表达时,学生谈到自己的理想是挣很多的钱,住上别墅,开上自己喜欢的豪车,快乐的生活在别人的羡慕之中,教师此时跟着学生一起笑闹,之后并没有去引导和指正这位学生的“三观”,错失了一个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机会,这就充分说明我们老师不在意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和接受德育教育后信念的转变。三是初中语文课堂尚未将德育教育及双减政策密切结合起来,造成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存在以上诸多不足。若是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受到狭小教学环境的制约,不利于学生对新型德育教育内涵的探索,且还会让学生感觉到德育教育环境非常枯燥。由此我们了解到,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仍需强化转变现有德育渗透教育模式,与学生基础需求结合起来,进行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形式的创新。
四、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强化措施
(一)引导学生系统认知德育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对德育内容具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对德育教育知识产生兴趣,不然学生在道德知识的学习方面,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之中,这对学生掌握整体尤为不利。若是不明白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高。特别是对德育教育而言,并无价值性教材,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也并不容易。因此在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需带领学生掌握德育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下,学生后续才能顺利学习。德育教育内容中,蕴含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爱国主义等教育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有实现相关教学系统的产生,并向学生及时讲解这些系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实现系统性认知[3]。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加强互动,教师可以选择德育教育内容向学生系统展现,并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对这些知识系统加深理解并整理。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老师需要记忆爱国注意内涵并整理,使学生在此流程中,实现自身记忆能力的充分发挥,并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祖国加深热爱之情。
(二)认真挖掘教材,寻找课文中的德育元素
教师需积极研读教材,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创造利用德育教育内容,采用新颖性及灵活性德育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童话故事、优美的诗歌、寓意深刻的寓言……这些德育内容丰富的优秀篇章,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表层,要深入挖掘其内涵,让学生尽情的思考、感受和体验。像在讲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多设置几个问题,比如你对文中提到的那些中华珍宝与建筑等,有什么评价?你对英法等联军的破坏和掠夺行为如何看待?雨果作为法国作家,指责法国的侵略行为,你有什么想对雨果说的?如今的中国还会或还能任由列强欺负和侵略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去思考与回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发自内心的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准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4]。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诗中这四组意象群“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老师要以每组意象为切入点,稍加点拨,引领学生反复朗诵、体悟,让学生起伏的情绪得以激发,产生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就是“读后感”的书面表达,是学生练习文笔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5]。如我们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就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设计一个大学生勇救流浪落水者而死,评说这样的行为值不值。这一材料必然会打开学生的认知大门,引发对事情进行评价的冲动。老师要求学生先口头作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听的过程中对评价为“不值”的这些同学的理由进行判断,客观评价,有效引导学生在救人时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是应该去施救的,不管落水是什么身份,这样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平等、人生的意义……在写之前就引导了学生的三观,就会避免学生在作文中发表偏激的观点,很好地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五)语文课堂中多样化方法渗透德育
目前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在德育教育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德育教育中,不可以完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则是将学生实况结合起来开展多样化德育教育工作,单纯创新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将德育理论知识向学生全面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无法认知德育教育价值,甚至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不愿主动配合。因此,语文教学要采用多样化德育渗透工作创新的方法,突破枯燥理论知识传输的制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爱国主义”知识教学中,老师不仅是单纯告知学生怎样热爱国家,可在语文课堂上《邓稼先》《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爱这土地》等,结合典型榜样人物的事迹,利用这些案例感知他们的爱国之情,这样才能他们才能深刻记忆爱国主义的精神,并确保爱国英雄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采用演讲比赛、制作手抄报、写读后感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趣味性活动的举办,增强德育教育渗透的趣味性。
总之,我们要认真落实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基于双减政策下,我们不能为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所谓分数,而忽视了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我们要采用创新性德育教育形式,帮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德育为先,五育并举”,为党育更多的人,为国育更多的才。
参考文献:
[1]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石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电教,2011,(1).
[3]马小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与方法探析[J]语文学刊,2010.
[4]韦志中,卫丽. 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逻辑,难点和策略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3.
[5]杨春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