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化学兴趣教学

【作者】 兰 天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孔滩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专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初中化学也是如此,如何让学生喜欢它,对它产生兴趣,除了有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之外还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探索,谈下我的体会:
  关键词:导入;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而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二、难点突破,兴趣结合
  不管你在做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情时,都会遇到一定的困惑和难点,这时候如果不清楚难点便会有知难而退的消极现象产生,这便要求教师及时地为学生疏通道路,帮助其克服困难、巩固兴趣。初中化学中难点主要包括:“溶液计算、化学用语、无机物Z间相互转换等知识点”。在检验化学方程式时我们可以借助“五查”方法来加以检验。英中包括:“分子式书写的正确与否,配平的正确与否,是否标注条件,有没有写“等号”,上下价有没有画好。关于溶液计算的学习关键是方法是否掌握到位?练习是否充分。总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及时讲解,以免发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课程的学习。
  三、设计针对性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好每一个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引到所要观察的关键现象上来,深入分析,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且易懂。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向盛有20mL的烧杯里加入食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食盐,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食盐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此时所得到的上层清液就是食盐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此时教师可通过实验来说明饱和溶液的定义时一定要指明上述两个条件。为了突出上述两个条件,教师可让学生向上述有沉淀出现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用玻璃棒搅拌,学生观察,原来没有溶解的食盐又开始溶解了,这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剂的量有关。同样向20mL水的烧杯里加入硝酸钾,直到有沉淀出现时,此时成为室温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让学生对此烧杯加热,发现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紧接着将烧杯里的溶液降温冷却,学生很快地观察到有晶体出现,这个实验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温度有关。通过上述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大中学的教学活动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将教学的先进性和科技性全面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能实现较为突出的改革和创新,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趋势。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汇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为一体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教学媒介上的完美飞跃,传统形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将会被人们所淘汰,我们将会在课堂上看到越来越丰富的教学信息被传递出来。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成功帮助我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像、文字、声音等表现形式丰富着我们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促使学生和教师都目睹了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不断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新鲜(下转第72页)(上接第73页)感和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变那些枯燥的化学公式为形象
  五、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化学也是如此,它就在我们身边,与每个人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生产科技、发明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收集与筛选相关材料,充实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化学物质与化学变化,增强他们学习兴趣。我们生存环境时刻都在进行化学反应,如食物腐败、金属锈蚀等都是缓慢氧化过程,在讲授“燃料合理利用与开发”时,可与学生一起想象氢气作为未来新型燃料,剖析其燃烧无污染、热量大、前景广阔等特点;在讲授碳酸钙时,介绍大自然如何雕琢出多姿多彩溶洞奇观;在讲授“粗盐提纯”时,引导学生体会“水中溶解盐很容易,但除去它尤其是可溶性物质,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由此,让学生联想到水污染很容易但治理却很难。这些实例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剖析化学世界奥妙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扩大了学生视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六、举办各种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对化学的热情
  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就处于紧张学习状态中的初三学生而言,是非常诱人的,这不仅可以使其在紧张Z余偶尔放松自己,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到更多化学知识以及巩固已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不管是内容还是方式都非常丰富,这些活动主要有知识竞赛,化学园地以及知识讲座等,最好是一学期组织一到两次这样的活动。比如关于知识讲座,可以以“水资源污染以及人气污染的后果,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等为主题,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要以其好胜心理为依据,根据基础知识,疑点以及难点为标准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并且编制各种题月,组织化学竞赛,这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
  总之,兴趣教学旨在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将学生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同时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努力将其兴趣转化成乐趣、志趣,这是永葆学生求知欲和提高化学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