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作者】 越小惠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直接决定整节课程的教学节奏。课前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堂导入过于单调、导入随意性较强、导入环节过于喧闹影响课程主体笑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重更性分析入手,剖析当前课堂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略阐述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策略方法,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强导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学习时存在小动作不断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很多小学生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时会交头接耳,有时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还有的小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的提问毫无回应。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通过技巧性的课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一、善用情境导入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导入新课时应充分考虑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我要学”的需求下进入课堂学习,效果则不言而喻。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一段简短诙谐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就开始躁动了,有学生开始喊:“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不要浪费时间了。”我马上接问:“这个故事为什么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那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这个神秘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它的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你们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吗?”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有需求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涵义,为概念的形成、新知识的掌握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创设疑问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尤其是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能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状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报数,我很快说出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而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判别出来”的疑问,使他们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判别方法,然后顺利导入课题。
三、以旧知唤新知,层层递进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两全齐美。但要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不然就达不到效果。
四、讲故事式导入法
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例如,四年级上册用画表格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其实课本呈现的例题学生早就会做了,但在上课前,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喝瓶子里的水?”,这时,教室里热闹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有的孩子满脸的疑惑,今天老师怎么了?数学课竟然给我们讲语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会用手拿起瓶子来喝水”,“我会用吸管吸”,“我把它导进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门,都能喝到瓶里的水。我趁机告诉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教学导入谜语化
谜语导入谜语导入可激发学生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剖析,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小学三年级《年、月、日》.导入:师;上新课前,我们来猜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生:台历、扯历……师:好,撕一张就过了一天,全撕完了就过了一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
六、通过思考探究,设计课堂导入
实践证明,思考探究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就盲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学习也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究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时,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常见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物体,比如:课桌的桌面、铅笔盒的表面、黑板、墙面等,之前我们有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么面积应该怎么算呢?”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后,我将继续进行讲解:“有一天,小明的妈妈要去买涂料粉刷墙壁,那么她需要多少颜料呢?让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帮助小明的妈妈解决问题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因此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七、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兴趣”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它鼓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数学课的课党教受也不例外。
八、学具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操作感知:(1)把10根小棒,一双一双的摆,一人可以摆几双?(2)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每三根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教师:剩下的一根还能摆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3)用10根小棒摆正方形(每四根摆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教师:“剩下两个还能摆一个正方形吗?我们就把剩下的不够再分的部分叫做余数。”这样导入新课具有真情实感,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学习时存在小动作不断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很多小学生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时会交头接耳,有时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还有的小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的提问毫无回应。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通过技巧性的课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一、善用情境导入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导入新课时应充分考虑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我要学”的需求下进入课堂学习,效果则不言而喻。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一段简短诙谐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就开始躁动了,有学生开始喊:“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不要浪费时间了。”我马上接问:“这个故事为什么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那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这个神秘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它的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你们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吗?”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有需求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涵义,为概念的形成、新知识的掌握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创设疑问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尤其是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能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状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报数,我很快说出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而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判别出来”的疑问,使他们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判别方法,然后顺利导入课题。
三、以旧知唤新知,层层递进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两全齐美。但要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不然就达不到效果。
四、讲故事式导入法
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例如,四年级上册用画表格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其实课本呈现的例题学生早就会做了,但在上课前,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喝瓶子里的水?”,这时,教室里热闹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有的孩子满脸的疑惑,今天老师怎么了?数学课竟然给我们讲语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会用手拿起瓶子来喝水”,“我会用吸管吸”,“我把它导进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门,都能喝到瓶里的水。我趁机告诉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教学导入谜语化
谜语导入谜语导入可激发学生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剖析,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小学三年级《年、月、日》.导入:师;上新课前,我们来猜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生:台历、扯历……师:好,撕一张就过了一天,全撕完了就过了一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
六、通过思考探究,设计课堂导入
实践证明,思考探究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就盲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学习也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究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时,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常见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物体,比如:课桌的桌面、铅笔盒的表面、黑板、墙面等,之前我们有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么面积应该怎么算呢?”然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后,我将继续进行讲解:“有一天,小明的妈妈要去买涂料粉刷墙壁,那么她需要多少颜料呢?让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帮助小明的妈妈解决问题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会因此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
七、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兴趣”能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它鼓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数学课的课党教受也不例外。
八、学具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操作感知:(1)把10根小棒,一双一双的摆,一人可以摆几双?(2)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每三根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教师:剩下的一根还能摆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3)用10根小棒摆正方形(每四根摆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教师:“剩下两个还能摆一个正方形吗?我们就把剩下的不够再分的部分叫做余数。”这样导入新课具有真情实感,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