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家园社”三位一体,共奏育人新乐章
【作者】 于 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王场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浅谈五育并举背景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五育并举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旨在全面提高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家园社协同育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构建“家园社”育人新机制
(一)科学组建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与幼儿园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目前多数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是由班级为单位精选,层层精选后组建园级家长委员会。这样传统的选聘模式,没有依据家长的特长、工作特点、时间等去设立岗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能量。因此幼儿园在设立家长委员会时,应当依据家长特长及工作性质按家委会岗位聘任。
(二)畅通共育渠道
新时代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幼儿园应该利用好信息技术,搭建家、园、社共育平台,使家长与幼儿园间,幼儿园与社区间的信息渠道畅通便捷,做好双向沟通,包括组建校园通讯系统,包括校园官方网址、校讯通、校园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家校QQ群等。建好家校通讯网络,让班级、课程和幼儿园有关教育教学的一线信息及时传递给家长及社会各界,让社会更加直接了解幼儿园的办学思想,关注孩子成长。在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汇智共育氛围。
(三)健全共育制度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应建立家园共育机制,明确家长和幼儿园的职责和权利,加强沟通与合作。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为家园共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优化“家园社”协同课程
(一)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以家庭为基础,幼儿园为主导,社会为补充。在德育实践中,家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幼儿园则应通过主题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社会应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幼儿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
(二)五育并举,智育为重。
以幼儿园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会为拓展。在智育实践中,幼儿园应提供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幼儿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家庭则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给予适当的辅导和引导。同时,社会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让幼儿在学习中拓展视野和知识面。
(三)五育并举,体育为基。
以幼儿园为平台,家庭为支持,社会为补充。在体育实践中,幼儿园应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家庭则应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和机会,如公共运动设施、体育俱乐部、运动场馆等,让幼儿在实际运动中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
(四)五育并举,美育为根。
以幼儿园为引领,家庭为辅助,社会为拓展。在美育实践中,幼儿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和活动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家庭则应关注幼儿的审美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的艺术资源和机会,如艺术展览、音乐会、舞台表演、书画展等文化活动,让幼儿在实际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五)五育并举,劳育为本。
以幼儿园为指导,家庭为支持,社会为实践基地。在劳育实践中,幼儿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劳动素养。家庭则应关注幼儿的劳动态度和习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如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让幼儿在实际劳动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五育并举视角下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优势,统整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资源,促进三方协同共育形成的教育共同体,将会助力学前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