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作者】 邓 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符合数学内容的情境创设,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情境,这种教学导入,学生更乐于接受。小学数学课程是以数学问题为主的逻辑性学科,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下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情景教学,创设符合数学内容的情景故事或者情节,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本文从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出发,探究当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情境教学,以期对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情境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情境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可否认,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新课标就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的确,有了情境的辅助,课堂不再直线型的一言至终了,学生有了更多笑声,课堂也活跃了几分,但从众多情境教学中看,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我们用一则案例来看看。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大屏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问题思考、诱发学生探究潜力是毫无帮助的。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就会引发我们思考: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是彰显新课标精神的摆设吗?还是哗众,以取悦学生身心,夺人眼球?这些显然都不是目的,有效的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平台,学生知识学习的载体,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因此,在这儿,我们还有必要细细商讨。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具有提效增质的教学作用,这是人们热衷于此的原因所在。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所谓情境,就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学习积极性便会油然发生。
  二、数学课堂上情境教学的特点
  在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新课标精神,在研究中发现,有效的情境应注意这几个特点。
  (一)简洁明了,具有趣味性。有效的情境,首先应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新课标倡导学生主体理念。教师在教学伊始,就应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这些知识点,让学生明白学习完这节课的知识之后,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哪些实际的生活当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明白学习这节课的意义所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有意识地要学好这节课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主体性发挥出来,与教师共同建构有效课堂。
  (二)情真意切,具有煽情性。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的激情说辞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配合情境的语言应情真意切,具有煽情性。而这样的“情”不能凭空产生,应植根于教材及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以教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他们,激起学生相应的学习情感和探究欲望。所以“情意真切”是情境教学的又一个特点。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更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而且教师的言语、眼神对学生都是饱含着希望和期待,使教师的情感成为促使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有效诱发因素。
  (三)问题呈现,具有诱思性。学起于思贵有疑。而情境正是通过一定场景,把我们要引发思考的问题置于其中,让学生在观看了情境之后,在教师语言问题的激励诱思下进行有效思考。我们知道,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经常创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疑点,并且还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时,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元店中的商品的平均价格是2元,张华拿着4,5元进入“2元店”,是否可以随意购买2件商品?”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几个答案:一种方案认为可以,买完还能刺下0,5元钱:二种方案认为不可以,因为不是所有商品都是2元的,有的会超过2元。再比如,可以让学生把一块饼干按照要求4等分或者6等分,谁分的最好最快,分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分的?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大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真正感受数学知识的无限魅力,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在既轻松又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与用钱所对应的知识点,而且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进行知识创新,为接下来的新知识的学习也做好铺垫。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是有效的,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四)联系实际,具有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要求基于学生现实实际开展教学。因此,课堂中的数学情境,必须从抽象的、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将生活之水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让数学知识生活化。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自然就具有了生活性。例如,我们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情境:小王和小张合伙做生意,小张幵始拿出了5万元:小王拿出4万元,一起合办公司,一年之后,公司获利18万元。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如何有效的分配,才会让他们觉得公平合理呢?这样的实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对于这类问题学生也会有着强烈的亲切感,能迅速地拉进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促使他们枳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題的思考当中。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其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要起到高效辅助教学作用,其创设也是有讲究的。也就是说,有效的情境,应具有趣味性、诱思性和生活性。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样需要我们在备课环节加强精心预设,才能帮助我们实现教学预期,帮助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青青,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教学与研究,2016年。
  [2]吴晓玲,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法运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