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农村小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与策略研究
【作者】 王自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校小学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以更好地推动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①。
然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的环节。另外,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中思辨能力的评价并不完善。传统的评价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而试题设计也往往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查,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评价。
一、小学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1.巧妙运用提问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语文特级教师何捷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即将结束,同学们都对晏子高山仰止时,他竞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晏子真的那么厉害?语言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楚王后来为什么要做出灭掉齐国的决定?据我所知,正是晏子的这次访问,才使楚王做出这样决定的。”其实,何老师是再一次提醒大家:每样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以绝对的眼光看问题,而且事物还是在发展变化的。何老师以此告诉学生,“学不完的晏子,读不完的春秋”,最后引出课堂结语“和曼子告别,和春秋相约”。如此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段历史,更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②。
2.开展讨论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学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师适时追问:船长如果不用枪逼孩子跳水,大家还能想到哪些脱险的方法?学生想出的方法不少:让水手爬上去抱孩子下来,在甲板上铺气垫,直升机救援……老师先让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好,然后全班交流。学生需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陈述理由,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互相评判、提出建议。教师再让学生对比思考: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在辨析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
3.海量视听阅读,拓展积累
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或收听相应影视资料,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阅读各种类型书籍或收看相关视频,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主人公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独到,反应敏捷。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补充大量的视听资料如《世说新语.言语(徐孺子赏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福尔摩斯侦探》、《名侦探柯南》……以此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自己的思维逻辑更缜密。所以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并交互分享,在整理、分享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4.在具体情境中设置任务,丰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同样以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设置“故事分享会”的任务,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本单元的三个故事,上传平台后,师生进行随时随地交流,评选优胜小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辩辩谁的办法好”这个任务更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独特才智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发生碰撞,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让自己的思辩能力不断加强。我校语文教师在社团和课堂中引入了辩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辩论来锻炼思辨能力。在辩论前,教师会提前布置辩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辩论策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言、互相辩论,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创编自己的探险故事”的任务是在基于现实生活的假想中找寻探险的乐趣,领悟到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具体分析当时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最近生活中学习中的实际情境为例,让大家寻求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如:如何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取得篮球班赛的胜利,根据半期考试成绩分析调整下班学期的对策等,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沟通了生活与学习,学生还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在自主活动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5.多元评价指标与方法
针对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指标:
①理解深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②批判性思维:学生是否能够批判地接受新知识,不盲目跟随他人的观点。
③逻辑性:学生的回答和表达是否有条理,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④创新性:学生是否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在评价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组讨论等多维度进行评价。
以下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辨表现:
案例一:成绩优秀生小明
小明是班上的成绩优秀生,他在课堂上总是能够迅速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他能够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是,他有时过于自信,容易忽视他人的意见。
案例二:后进生小红
小红是班上的后进生,她书写较差,在理解课文和表达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她逐渐开始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能够提出一些简单但有意义的观点。
这两个案例表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思辨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他们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不同文化和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思维。
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以更好地推动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5,8,31.
[2]《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8年第7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①。
然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的环节。另外,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中思辨能力的评价并不完善。传统的评价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而试题设计也往往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查,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评价。
一、小学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1.巧妙运用提问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语文特级教师何捷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即将结束,同学们都对晏子高山仰止时,他竞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晏子真的那么厉害?语言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楚王后来为什么要做出灭掉齐国的决定?据我所知,正是晏子的这次访问,才使楚王做出这样决定的。”其实,何老师是再一次提醒大家:每样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以绝对的眼光看问题,而且事物还是在发展变化的。何老师以此告诉学生,“学不完的晏子,读不完的春秋”,最后引出课堂结语“和曼子告别,和春秋相约”。如此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段历史,更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②。
2.开展讨论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学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师适时追问:船长如果不用枪逼孩子跳水,大家还能想到哪些脱险的方法?学生想出的方法不少:让水手爬上去抱孩子下来,在甲板上铺气垫,直升机救援……老师先让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好,然后全班交流。学生需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陈述理由,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互相评判、提出建议。教师再让学生对比思考: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在辨析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
3.海量视听阅读,拓展积累
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或收听相应影视资料,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阅读各种类型书籍或收看相关视频,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主人公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独到,反应敏捷。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补充大量的视听资料如《世说新语.言语(徐孺子赏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福尔摩斯侦探》、《名侦探柯南》……以此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自己的思维逻辑更缜密。所以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并交互分享,在整理、分享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4.在具体情境中设置任务,丰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同样以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设置“故事分享会”的任务,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本单元的三个故事,上传平台后,师生进行随时随地交流,评选优胜小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辩辩谁的办法好”这个任务更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独特才智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发生碰撞,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让自己的思辩能力不断加强。我校语文教师在社团和课堂中引入了辩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辩论来锻炼思辨能力。在辩论前,教师会提前布置辩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辩论策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言、互相辩论,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创编自己的探险故事”的任务是在基于现实生活的假想中找寻探险的乐趣,领悟到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具体分析当时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最近生活中学习中的实际情境为例,让大家寻求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如:如何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取得篮球班赛的胜利,根据半期考试成绩分析调整下班学期的对策等,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沟通了生活与学习,学生还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在自主活动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5.多元评价指标与方法
针对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指标:
①理解深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②批判性思维:学生是否能够批判地接受新知识,不盲目跟随他人的观点。
③逻辑性:学生的回答和表达是否有条理,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④创新性:学生是否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在评价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组讨论等多维度进行评价。
以下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辨表现:
案例一:成绩优秀生小明
小明是班上的成绩优秀生,他在课堂上总是能够迅速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他能够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是,他有时过于自信,容易忽视他人的意见。
案例二:后进生小红
小红是班上的后进生,她书写较差,在理解课文和表达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她逐渐开始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能够提出一些简单但有意义的观点。
这两个案例表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思辨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他们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家庭与社会环境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不同文化和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思维。
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以更好地推动小学生语文学科思辨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9,5,8,31.
[2]《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