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编”学边做》 ——草编在义教美术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万贵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2022年4月,教育部新颁布的《艺术课标(2022年版)》强调艺术课程的育人取向,重点强调艺术学科间的融合,注重艺术与生活、自然、社会的关联。我们将草编课程结合新宜宾悠久的文化艺术遗产、丰富的民俗文化等乡土文化融合一起。让学生接触历史古朴的遗留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基于《意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我们将依托“三类教学人员”——教师、非遗传人、家长,把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课外社团(或少年宫)等。作品在校园艺术节、工作室编织课题成果展上展示出学生边学边做的良好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提高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草编;美术;运用
一、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的要求。
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宜宾就有扎草龙、编草帽等草编的民间艺术存在,据在宜宾城边的农村现场考察,就发现了很多会编草帽、编草鞋、扎草龙等技艺的老人。所以本教案的自编乡土教材——《“编”学边做》。
二、学生学情
编织工艺在学生面前就只是了解一些,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有90%学生在生活中就已经时常见到并乐于参与学习制作草编,有45%的学生也会一些简单的草编技法,有57%的学生会在家中协调家长来完成这样的农活。由此可见,草编这种技艺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技艺与美育、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社会资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编织工艺品,了解编织艺术品的基本材料(稻草、麦秆、玉米皮、棕草等)基本用途(工艺品、生活用品、工艺用品等)发掘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结合小学段美术课程内容及目标,创编出相应课程;整合成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平面、立体的编织艺术技法,进而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编织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编织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编织艺术技法,探究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进而创作优秀的编织艺术作品。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培养和提高等方面的综合教育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编织的实践活动,感受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艺术源于自然,生于劳作,取材容易,形式千变万化,将编织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姿,深入地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编织工艺品,了解编织艺术品的基本材料、基本用途。发掘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穿、缠绕、编和结艺等编织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协商等各方面的能力。
难点:通过编织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平面、立体的编织艺术技法,进而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编织艺术作品。深入地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案例描述
在名师工作室编织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校作为实践单位,充分利用这种机会,落实到学校社团中。学校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能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自信和能力。
之后学校成立了草编社团。在社团活动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创作能力培养。即社团活动中注重主题性、本土文化传承等实践与表现。社团教学中我们主要策略是:欣赏(激发兴趣)——收集(意念归纳能力训练)——单个尝试(单项表现技能强化练习)——综合尝试(综合表现技能整合练习),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培养设计意图和实践动手能力”标准。所以在编写时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尝试教学手段和多种材料的制作,激发学生学习乡土的美术文化的兴趣?2、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评价的多维性?。
(一)编织活动前设疑
在编织活动前老师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编织(寻找身边的实例)?编织的特征是什么?编织的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编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编织的寓意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书面、讨论、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二)编织活动前期准备(材料的收集、教师拜师学艺等)学生为了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在社团活动前搜索具体的一些做法是:
1、搜集制作可用的材料。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就地取材用孩子玩玩的星星纸或塑料管,也可用农场麦秆等乡土材料,这样既随意找到材料,又能让孩子领略自然编织的无限美好,和对民间文化的认识。
2、学生搜集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先授己,再传道。这是我的教学思想。所以工作室也安排了“我们”拜师学艺,拜民间艺人为师,如:到李庄学编草龙,到牟坪艺人学编篮子等,学会了各种基本编织的方法,并带着我儿时的记忆去翻阅相关书籍各种编织制作技法书。
4、共与学生分享拜访民间艺人的基本技法,再传授经验。
(三)社团活动中的实践
编织课程分几个阶段,特别是练习阶段时间需要几个月,不断练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学生对活动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发表。
学生们带来课前搜集的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简单的解说,如,编织的方法、实用价值及范围、编织的起源,编织技艺为先民生活具象的文化表征等。再欣赏分析民间优秀编织作品、激发兴趣感受其造型美、材料美、色彩美。
第二阶段讨论趣味穿编的作品的制作方法,教师示范后,学生反复练习(实践阶段)教师演示制作其中的一种穿编,使学生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掌握制作要点。为了使编织作品色彩更丰富,把麦秆上色(丙烯颜料)即后晒干、、、、
第三阶段,在社团活动课中反复练习麦秆的穿编。
第四阶段,将作品编好后,反复调整平整度,然后在作品周围淋白乳胶。待干后修剪成正方行、菱形、圆行等边框和表面的装饰。
(四)课外延伸活动
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哪些农作物材料或废旧品制作编制,通过学习了穿编,学生有了这个基础,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索尝试。
六、教学反思
在授课时不是以传统的授课式模式来进行教学,那样的话,很难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乡土味”编织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趣味。由此,应该让学生进行尝试各种材料的编织,如麻绳、塑料纸、稻草等材料。这次以编织资源为主要教学内容,形成了“学练议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动手的参与量对美术课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或不利影响。
学校社团建设虽然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但除了活跃校园的积极作用,丰富校园文化以外,还应该多走向社会,可以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到广场或古街上开展义卖活动,既提升学生对技术工艺创作的成就感,又扩大学校草编社团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草编;美术;运用
一、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的要求。
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宜宾就有扎草龙、编草帽等草编的民间艺术存在,据在宜宾城边的农村现场考察,就发现了很多会编草帽、编草鞋、扎草龙等技艺的老人。所以本教案的自编乡土教材——《“编”学边做》。
二、学生学情
编织工艺在学生面前就只是了解一些,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有90%学生在生活中就已经时常见到并乐于参与学习制作草编,有45%的学生也会一些简单的草编技法,有57%的学生会在家中协调家长来完成这样的农活。由此可见,草编这种技艺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技艺与美育、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社会资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编织工艺品,了解编织艺术品的基本材料(稻草、麦秆、玉米皮、棕草等)基本用途(工艺品、生活用品、工艺用品等)发掘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结合小学段美术课程内容及目标,创编出相应课程;整合成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平面、立体的编织艺术技法,进而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编织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编织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编织艺术技法,探究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进而创作优秀的编织艺术作品。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培养和提高等方面的综合教育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编织的实践活动,感受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艺术源于自然,生于劳作,取材容易,形式千变万化,将编织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姿,深入地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编织工艺品,了解编织艺术品的基本材料、基本用途。发掘宜宾乡土特色编织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穿、缠绕、编和结艺等编织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协商等各方面的能力。
难点:通过编织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平面、立体的编织艺术技法,进而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编织艺术作品。深入地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案例描述
在名师工作室编织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校作为实践单位,充分利用这种机会,落实到学校社团中。学校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能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自信和能力。
之后学校成立了草编社团。在社团活动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创作能力培养。即社团活动中注重主题性、本土文化传承等实践与表现。社团教学中我们主要策略是:欣赏(激发兴趣)——收集(意念归纳能力训练)——单个尝试(单项表现技能强化练习)——综合尝试(综合表现技能整合练习),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培养设计意图和实践动手能力”标准。所以在编写时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尝试教学手段和多种材料的制作,激发学生学习乡土的美术文化的兴趣?2、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评价的多维性?。
(一)编织活动前设疑
在编织活动前老师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编织(寻找身边的实例)?编织的特征是什么?编织的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编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编织的寓意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书面、讨论、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二)编织活动前期准备(材料的收集、教师拜师学艺等)学生为了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在社团活动前搜索具体的一些做法是:
1、搜集制作可用的材料。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就地取材用孩子玩玩的星星纸或塑料管,也可用农场麦秆等乡土材料,这样既随意找到材料,又能让孩子领略自然编织的无限美好,和对民间文化的认识。
2、学生搜集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先授己,再传道。这是我的教学思想。所以工作室也安排了“我们”拜师学艺,拜民间艺人为师,如:到李庄学编草龙,到牟坪艺人学编篮子等,学会了各种基本编织的方法,并带着我儿时的记忆去翻阅相关书籍各种编织制作技法书。
4、共与学生分享拜访民间艺人的基本技法,再传授经验。
(三)社团活动中的实践
编织课程分几个阶段,特别是练习阶段时间需要几个月,不断练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学生对活动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发表。
学生们带来课前搜集的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简单的解说,如,编织的方法、实用价值及范围、编织的起源,编织技艺为先民生活具象的文化表征等。再欣赏分析民间优秀编织作品、激发兴趣感受其造型美、材料美、色彩美。
第二阶段讨论趣味穿编的作品的制作方法,教师示范后,学生反复练习(实践阶段)教师演示制作其中的一种穿编,使学生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掌握制作要点。为了使编织作品色彩更丰富,把麦秆上色(丙烯颜料)即后晒干、、、、
第三阶段,在社团活动课中反复练习麦秆的穿编。
第四阶段,将作品编好后,反复调整平整度,然后在作品周围淋白乳胶。待干后修剪成正方行、菱形、圆行等边框和表面的装饰。
(四)课外延伸活动
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哪些农作物材料或废旧品制作编制,通过学习了穿编,学生有了这个基础,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索尝试。
六、教学反思
在授课时不是以传统的授课式模式来进行教学,那样的话,很难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乡土味”编织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趣味。由此,应该让学生进行尝试各种材料的编织,如麻绳、塑料纸、稻草等材料。这次以编织资源为主要教学内容,形成了“学练议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动手的参与量对美术课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或不利影响。
学校社团建设虽然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但除了活跃校园的积极作用,丰富校园文化以外,还应该多走向社会,可以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到广场或古街上开展义卖活动,既提升学生对技术工艺创作的成就感,又扩大学校草编社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