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 徐思月

【机构】 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可以这样说,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提问得法,就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果我们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四自然段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颜色多?一阵阵花香吸引了“一只只小蜜蜂”,还吸引谁来?它们都来干什么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说些什么?能用几句话写下来吗?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的提问,孩子们都激发了思维,说话写话的能力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二、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提问时机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当学生明白谈迁的不幸遭遇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谈迁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就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谈迁是个意志坚强,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这篇课文介绍“滴水穿石”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如果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问“‘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开头就提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是做什么的?”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同样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在教学《泉城》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把济南称为“泉城”?较难的——哪些句子写出了泉水的形态之美;哪些句子描摹出泉水声音之美。更难的——珍珠泉神奇在哪里?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语文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