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作者】 江慧慧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采取创新策略。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其中包括开发网络信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健全网络制度,创设出良好的网络环境;实施多元教育,拓展心理健康研究阵地;开展课外实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这些策略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创新
  一、前言
  在当今网络时代,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在网络时代中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网络时代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时代拓宽了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互联网上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各类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介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让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心理健康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和途径。
  其次,网络时代促进了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比如,社交媒体、线上论坛等交流平台,让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寻求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例如,某中学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心理健康讲堂”,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问题解答,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公众号进行互动和交流。学生们可以通过公众号留言、点赞等方式,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并得到老师、专业人士的回应和建议。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沟通和互动中感受到了支持和鼓励,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时代也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对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影响,导致一些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网络时代,中学生往往会迷失在虚拟的世界里,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缺失等问题。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包括不良信息和不实信息,这些信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些报道内容可知,不少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会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有的中学生在网络上受到欺凌、辱骂,导致心理创伤。有的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对身心健康产生威胁。
  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时代更为重要,需要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养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也需要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上的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网络上的不良影响。
  三、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首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化和系统性。当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开会谈心”阶段,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尽管近年来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实际落实中,学校和社会还是存在一定的怠慢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最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个体化和多样性的特点,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难以科学地进行评估和帮助。
  针对这些现实困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创新和探索,加强专业化和系统性的建设,增加关注和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为中学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一)开发网络信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信息的普及和使用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其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获取各种心理健康资源,比如课程视频、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等。通过这些途径,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策略。
  其次,网络信息平台还能为中学生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传播。通过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心理健康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这种互动能够加深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心理健康线上教育平台,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测试、在线咨询等服务,还组织了心理健康主题的讲座和互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校成功地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自主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与他人交流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压力。
  (二)健全网络制度,创设出良好的网络环境
  为了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其中,健全网络制度,创设出良好的网络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策略。
  首先,健全网络制度可以规范学生上网行为,防止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定,限制学生在校内使用个人电脑上网的时间和地点,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网络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的安全和健康。
  其次,创设出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正面功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开展网上文化创意比赛、网络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某学校在规范网络管理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网络管理制度,对学生上网进行限制,严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网。同时,学校还加大了网络监管力度,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巡查和监管。在创设良好网络环境方面,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正面作用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网络活动,如开展网络创意作品比赛、网络公益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健全网络制度、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实施多元教育,拓展心理健康研究阵地
  1.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多元教育,拓展心理健康研究阵地方面,学科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在不同学科中引入心理健康知识,拓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阵地,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科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意义。
  在实施多元教育中,除了以上提到的综合实践课和校内活动,学科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关情感和人生态度的课文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并理解正面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人性,激发他们对于历史和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以语文课为例,某中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结合教材中的《草房子》《小团圆》等课文,选取其中涉及情感和人生态度的片段,通过朗读、分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情感和人生观念。在历史课上,该中学通过选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下人们面临的压力、挑战以及心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情感和人生态度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科教育的形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塑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阵地和空间。
  2.专题教育
  多元教育所指的是,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多元教育可以拓展心理健康研究的阵地,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具体实施多元教育的过程中,专题教育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专题教育是以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专题中深入思考、全面了解,最终达到全面、系统掌握某一知识点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开展以“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通过心理测评、自我剖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我,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在某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了一次以“自我认知”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身性格特点、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因素,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一个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接着,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了解自我,掌握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技巧。通过这次专题教育,学生增强了自我认知能力,更好地应对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3.课外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外实践已成为中学生探索世界、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和提高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外实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外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探究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各种技能,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课外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纪念馆等,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比赛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然、认识人文、感悟生活、体验社会。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企业、机构等合作,开展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学校应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比如,在国庆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纪念馆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悟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学校还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加校企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意识。
  总之,课外实践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外实践这个平台,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自我,增长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学生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加强网络制度建设,深入研究学科教育、专题教育、课外实践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以培养更多健康、积极、自信的中学生。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科学、贴近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走向健康、成熟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银寿. 网络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1):3.
  [2]林艳君.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 000(014):21.
  [3]薛婧. 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1.
  [4]梁瑛楠.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 高教学刊, 2022, 8(6):4.
  [5]周亮.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索--评《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现》[J]. 中国科技论文, 2022,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