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小衔接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作者】 樊晓容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以重视。本文通过对幼小衔接重要性及侧重方法的探索,阐述了幼小衔接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探讨了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小衔接;重要意义;方法
  1.国外学前教育的现状
  学前教育在世界各国很早就有,200年以前,在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二十世纪初期,湖北幼稚园开办,标志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欧文、蒙台梭利等都为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把学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时至今日,正规的学前教育正在日益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及相关教育机构愈来愈重视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
  目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学前教育。其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对儿童能力即素质的培养。芬兰政府日前向议会递交的一份有关儿童学前教育改革成果的报告表明,2003年芬兰全国有近96%的6岁儿童接受了学前教育,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兰的学龄前儿童主要在全国各地的日托班中接受学前教育,也有一小部分在基础学校的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及艺术和文化等。在近一半的学前班中,孩子们还有机会学习电脑知识。与此同时,学前班的老师还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出发,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学前班通常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除教师授课和小组活动外,主要以游戏玩耍和运动锻炼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
  在美国,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现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能力的。英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跳出教育的狭隘范畴,不仅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层面来思考对儿童的责任和早期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而且从儿童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层面来审视国家、政府对儿童负什么责任的问题,着力于为幼儿和家庭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系统。英国把幼儿教育内容划分为六大领域,包括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
  韩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旨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韩国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的、适合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韩国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识,形成对集体、他人、自身的正确态度;对幼儿进行美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他们的美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学会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以促使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此外,韩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上,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幼儿的自由活动为主。
  2.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十世纪初期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逐步安定,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我国政府与相关机构大力的推动和发展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使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方向,是我国学前教育从学前学习阶段全面进入素质教育阶段,为我国学前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纲要》的实施,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充分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适宜的课程、教育机会及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被各级相关部门所重视。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包括语言、运动、认知、感知,而且包括性格、品德、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在诸多的教育内容当中,有一个环节逐渐在被人们所重视,那就是幼小衔接,即入学前的准备。全美幼教协会理事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成员于2002年11月一致通过了一项重要的联合声明:《早期学习标准:为成功创设条件》,其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促童认知、语言、身体、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政府认识到学前教育必须向下扎根,才能使下一代适应21世纪千变万化的局势。在美国,过去那种“带着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学前教育要加码的呼声日渐强烈。近些年,关于学龄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德国,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的开设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及与小学的衔接。
  3.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学前阶段的教育是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的终身学习则要求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愿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入学准备指的是儿童是否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否达到了入学的条件。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通常在儿童入学前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如何评估儿童是否达到了入学准备的条件?美国教育目标讨论小组(NEGP)于1997年将“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社会与情感、学习的方法、语言能力、认知与通识”这5个发展领域作为确定儿童是否成功入学的重要标准。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已从侧重认知教育转变为以幼儿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但是依然存在一个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这个断层表现为:(1)学习内容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存在着知识性的学习内容的重复、交叉现象,而且存在着一些行为指导方面的缺失、脱节的现象;(2)生活和学习制度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和生活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儿童在入小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3)教育要求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要求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幼儿园没有作业、考试及分数,但到了小学,儿童不仅仅每天要完成作业,还可能要参加一些不定期的考试、测验等,使儿童备感学习的压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问题的处理上,既不能忽视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又不能把幼儿园与小学等同起来。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4.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幼儿的独立性、自控力、好奇心、自尊心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责任感、合作品质、交往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其社会技能。通过幼儿生活技能的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身心的独立能力,从而最大可能地消除入学前的断层表现,使幼儿更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的教育阶段。
  为了实现良好的幼小衔接的目标,完善幼儿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另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1)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发掘幼儿的潜能,支持幼儿的各种形式的“表达”和“表现”,并为其提供按其个性色彩自由探索、发展的空间。加强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它是认知重组和发展必需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培养幼儿独特性、选择性、创造性、统一性、自由、爱的能力、敏感性等的重要手段。
  (2)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结合混龄教育模式,适时增加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的生活、学习。既可以发展学业成绩,又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增加幼儿教育志愿者,使愿意为幼教工作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知识分子等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游戏。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5.结语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所以,幼小衔接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对幼儿的特定成长阶段有很大的益处,还能为将来幼儿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芬兰的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J].新教育,2005.5:24.
  [2]周谊.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J].国外幼教,2005.9:57-59.
  [3]王群.美国学前教育考察记[J].幼儿教育,2001.5:18-19.
  [4]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04.11:20-24.
  [5]李世宏,肖珍教.当前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态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6.4:17-18.
  [6]沈晓明.上海学前教育的回眸和展望[J].上海教育,2006,06B:6-9.
  [7]闫蔚.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学习标准解读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5.3:14-15.
  [8]罗志芳.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J].教育导刊,20035:48-49.
  [9]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探析[J].学前教育,2006.2:3.
  [10]杜长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J].山东教育,2003.4:15-16.
  [11]焦彩丽.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功能探微[J].天中学刊,2005.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