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作者】 孙雪露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四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的变革,科学已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价值或态度,其内涵包括科学态度、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知识三个基本要素。幼儿科学教育应是启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教育,使幼儿获得有利于终身持续发展的乐学、会学、的过程。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科学教育形式,让幼儿在探索与体验中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在体验中领悟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素养;科学态度;探究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还能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和创造。而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环境,为幼儿发现探索创造机会与条件
  1.让幼儿在种植、饲养中去发现,去探求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如春天,幼儿把带来的种子放在小碟中,注入少量水,并盖上湿布,孩子们会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幼儿把小蝌蚪和金鱼养在鱼缸里,观察小蝌蚪和金鱼的变化;夏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动物的一些习性;秋天幼儿进行收获,冬天幼儿看到种植的植物枯萎,就在室内种蒜苗、水仙花等等。在种植和饲养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感官,在体验、探索中获得真知,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诱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2.建立科学发现室和科学角
  我们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挤出大量资金,设置了幼儿科学活动室。室内陈列了各种动植物标本,科学玩具,模型,磁性、声学、光学材料等,鼓励幼儿动手、动脑,为幼儿科学观察和实验提供条件。幼儿园还在各班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了科学角,配有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弹簧,指南针,干电池等物品材料,供幼儿观察摆弄,探索科学奥秘。
  3.建立科学画廊和科学图书角
  我们幼儿园在室外走廊建立科学画廊,墙壁布置突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如充满科学幻想的“小白兔的世界”,揭示星体运动规律的“四季的变化”,这样孩子每天置身于充满科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各班设立了科学图书角,幼儿可以随时翻阅,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幼儿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是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有人曾讲过:“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通过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保贵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开展了“小问号”、“发现天天报”、“每周一问”等形式的活动。促使幼儿对社会和自然事物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答案,或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回家和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等探索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胆地表达出来。如:班上来了两只小鸭,孩子们就提出:“那我们喂什么东西给小鸭吃呢?”幼儿对小鸭爱吃的食物,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猜想了许多小鸭爱吃的食物。有青菜、水、饼干、蚯蚓、虫子、小鱼、米、饭等。再让幼儿把猜测的记录下来。第二天,许多孩子都带来食物,于是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探索、记录。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观察,知道了小鸭爱吃的食物。
  四、引导幼儿解决问题,让生成焕发出生命活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学到的知识概念独立地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由于幼儿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动手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幼儿的这种个性化特征可以催生出生成活动的亮点。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加宽松的心理氛围,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让幼儿解决问题的生成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有趣的不倒娃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每个幼儿用鸡蛋壳、橡皮泥、蜡光纸等材料制作一个不倒娃娃。孩子们首先在蛋壳上画出不倒娃娃的脸谱,然后在蛋壳的底部按上一团橡皮泥,最后用蜡光纸给娃娃做顶帽子戴上。以上这些操作活动,似乎都很顺利,作品似乎也没有很大差异,但当他们在和不倒“娃娃”玩游戏时差异就出现了,有的“娃娃”直挺挺地站在桌子上,有的娃娃只能歪着脖子站在桌上。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幼儿原有经验、观察和操作后获得的经验、以及与同伴交流与分享获得的经验,大多是零散的、浅层次、不全面的,某些知识经验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需要进行修正和重构。面对幼儿的困惑,我借助教具演示,及时地进行归纳小结,以帮助幼儿自我建构丰富的、有益的经验,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提升这些经验,运用这些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和孩子们共同拆开一个个不倒娃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倒娃娃的底部有什么东西,比较他们做的与老师做的哪里不同?孩子们在相互启发中懂得:一是这个东西要安放在正中间;二是这个东西要大点,不能太轻;三是这个东西要固定在底部,不能松动。孩子们通过检查修正,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标,也不是以掌握科学概念为主要内容,而是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在充满魅力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自信、快乐地发展,让教师在充满魅力的科学活动中真正做一个智慧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形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探究活动的过程比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引导者、支持者,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充分体验探究乐趣,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同时还应让幼儿回过头来反复比较、思考、研究他们已经完成的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接受了科学教育的训练,丰富了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
  参考文献:
  [1]许小莉;巧妙引导幼儿科学探索[J];学苑教育;2020年23期.
  [2]顾胜楠;如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10期.
  [3]李燕;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2020年20期.
  [4]袁长英;刘群;浅谈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培养[J];幼儿教育;201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