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小衔接语言训练的的必要性探索
【作者】 龙 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儿童早期前语音训练启示
摘 要:重视学阶衔接,助力儿童成长。幼小衔接中的前语音训练应成为小学低段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基础。学前阶段儿童语言能力高速发展,亦是语音潜能培养的重要时期,正确的前语音训练能培养儿童严谨的语言逻辑思维,促进发音器官的良性发育。准确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提升儿童的活力和自信,形成超越直接感知的表现能力。语音是语言的工具,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语音的社会性、基础性、工具性决定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在交流与运用中产生、巩固。儿童早期前语音训练应渗透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的各个环节,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表达能力,立足幼小衔接,铸就成长基石。
关健词:幼小衔接;语言环境;语音训练;潜能激发
一、教研背景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新时代的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一体化“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宜宾市三江经济开发区,社会人口结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教育需求也多样。“办宜宾最强教育学区”是三江教育的发展目标,过去几年,三江区各公办、私立幼儿园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加强与我校开展幼小阶段的教研合作探索,立足五育并举,共谋发展未来。
二、问题提出
(一)城乡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调查及报告
宜宾三江新区建设在长江沿岸落后的农耕土地上,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化建设于此,大量农村家庭因土地拆迁,进入城市。因意识形态的局限,不重视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忽略儿童早期普通话发音训练是多数拆迁家庭的共同特征。根据对2019——2023年三江新区年龄在6-7岁间680位城区和农村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的适应性跟踪调查;结合与145位幼儿园、小学教师的交流走访,235位入城务工家长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引导能力等社会调查与分析。
发现:相对城区一年级学生,农村、部分城乡结合部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落后,发展状况不乐观:
1.多数学生发音器官的灵敏度、协调性较差。
2.部分学生听说辨别能力较差,倾听意识差,语感欠缺;语言逻辑思维不严谨,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3.多数学生缺少良好的语音环境,普通话发音不准确,口语方言化,语音意识混乱。
4.学生间大脑神经中枢关联能力激发差异很大,造成理解思维能力的巨大差距。
5.其它问题。
幼阶教育中的误区。常听到家长或某些幼儿教师不在意的说“学语音就是学拼音,这些知识就让小学教师去教吧!”因早期语音训练的缺失让乡村儿童语音发音水平相对落后,当农村孩子进入一年级后,面对严谨的语境,腼腆并非全是“不好意”,而是难张其口、不知所措。以单个词语为主的语言表达,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极大的挫败一年级孩子的自信。
综上所述,从儿童早期教育中的语言启蒙开始,儿童的语音表达能力,语感神经元发育情况,发音器官的相应生长状态决定了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间的语言能力差距。
三、概念识别
“前语音训练”不是“拼音教学”更非“超前教育”。前语音训练因教育观、专业性、社会性等诸多原因,一直被误导。
“前语音训练”不是“拼音教学”。“前语音训练”是对儿童早期发音器官和发音意识进行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将正确的汉语发音变为本能的培养目标,为儿童早期的学习和生活扫清障碍。“汉语前语音训练”目前是不被重视的母语教育,缺失前语音训练的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无法很快适应学习环境,一年级拼音学习的压力和挫败感让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甚嚣尘上。
四、语音教学理念
(一)儿童潜能发展的研究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通过对潜能发展的研究,提出“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观点。核心认知:良好的教育能使“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儿童“潜能”的发展遵循着某种“递减规律”,随年龄增长,潜能降低。
1—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眼、耳、鼻、舌、内脏等)系统高度开放,受到外界刺激会使他(她)们产生记忆痕迹,甚至形成潜能。正确的前语音训练能促进儿童发音器官机能灵敏度、协调性的良好发育,刺激神经关联反应的活跃度,提升肺活力和身体气息自控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
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构建良好的语音环境,开展科学的语音训练,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良好发育,培养正确的语音意识和语音技巧,并将此内化为潜能,为儿童进入义务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扫清障碍。错过前语音训练的发展关健期,大多数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受到限制,致使一年级的语音学习举步为艰,甚至长期影响语音学习效果。
(二)儿童教育本源性发展。
所谓“本源”是儿童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促进健康人格,身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儿童早期前语音训练具有成长的本源需求,是群体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生存技能。语音是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工具,如何习得这种生存的工具,就需要相应的训练。
五、前语音训练的教研措施
良好的语音启蒙环境能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积极的逻辑思维和社交能力,激发个体潜能优势,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校一年级学生语音教学的实际问题,综合各方资源,提出以下幼小衔接教育教学策略,科学指导儿童前语音训练。
(一)专职教师语音标准化
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孩子的语音发音方法应该是法定的正确、规范性的语音、语法。这一点对于城市幼儿来说,源得语音的正确性并不难,但对于三江区部分儿童来说,源得正确语音会是学业生涯的第一步难关。目前中国幼教师资以大专生、职教生为主,经过专业语音训练的人很少。小学语文专业技能教师,具备优秀的普通话水平及教学方法,能为幼阶教师提供语音教学方面的专业支持。
(二)课程游戏化、生活化
一年级初始阶段要重视学生的幼小衔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文课程设计应注重“游戏性”教学模式。可以吸取幼儿阶段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正确语音环境中“玩中学”“学中玩”,核心理念就是“渗透”教学,看似低结构教学课程,却隐含着高智能的高结构教学设计。
学前阶段要以语言活动为前语音训练的阵地,秉承“生活及教育,教育及生活”的理念,布点语音训练渗透于学生一日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鼓励儿童从进入校园时,全程使用普通话。到校时与老师用普通进行简短的交流;对语音发音准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学生语音发音错误及时提醒纠正。从而使校园成为学生正确语音的源得场所,从细节中训练发音器官,磨练发音技巧,形成正确的发音意识。
小学阶段,教师要把语文课作为儿童语音训练的中心地,延续学前阶段的一日渗透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巩固正确的语音发音技巧和方法,如课间游戏、午餐时间、主题班会、劳动活动、艺术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等,严谨设计涉及语音训练环节,使其在生活中练习,练习中提升,让正确的汉语发音成为本能。
(三)发音器官的训练
根据儿童语音发展状态和语音训练目标。儿童发音器官机能训练分为三项:感知觉系统的灵敏度、协调性训练;理解思维能力及大脑神经中枢关联能力的训练;表现能力及发音器官训练。
1.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发展感知觉。
儿童成长的第一步就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既训练了儿童的语音发音能力,又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儿童感知觉在1——6岁时达到巅峰,能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易察觉的细微声音,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儿童语音发音训练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引导儿童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来激发其语音表达兴趣。例如学习小汽车的嘟嘟声,小鸭嘎嘎,小青蛙呱呱,小羊哞哞声……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深切冲击着儿童的感知觉器官,提高感知觉系统对语音的辨识能力。小学一年级课本里也出现大量的拟声词,早期前语音训练到位,这部分课文的教学就会生动而有趣味,即能训练学生发音器官的灵敏度,又能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理解课文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儿歌训练发音器官功能及其协调性。
儿童早期发音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有太多的可塑造性。12岁之前的儿童听辨能力以纯音听觉感受为主,生活中的语音相对纯音较复杂,两者的听觉敏锐度之比随年龄增长形成反比。幼儿早期能捕捉和分辨声音间的细微差异,但随年龄的增加这种辨识能力却在退化,继而听觉逐步从纯音听觉向语音听觉过度。综合以上因素,从1—12岁开始,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儿歌吟诵等方式训练发音器官的灵活度和协调性,促进发音器官良性发育。
如学前阶段儿童绘画能力的培养可以训练手指肌肉的力量和灵活度,表达对现实事物的认知态度、内心情感,促进思维能力、创造力、探索兴趣的发展。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也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再创造想象能力,发展听觉、记忆检索能力。同时它也是前语音训练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能促进儿童眼耳口的协调发展,刺激相关联神精组织的反射灵敏度,培养儿童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音技巧。反之,灵活的发音器官,准确而丰富的语音表现能力也是音乐教育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些学前阶段音乐、美术课程占比很大,有利于儿童前语音训练的开展。小学低年级要重视音乐、儿歌教学,入学前的新生课堂可鼓励学生有感情地从唱好一首儿歌,吟诵一首经典诗词开始训练孩子的语感,为接下来的汉语拼音教学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一年级上册大量的儿歌学习不仅训练儿童正确的汉语发音,还能促进发音器官的灵活度,手眼脑协调性,大脑神经中枢关联能力的发展。如《对韵歌》《古对今》等课文,学生通过正确的语音吟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在情景中进行语音训练
幼小衔接阶段的前语音训练是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集中化的课堂教学只是很有限的部分。3-8岁是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具体形象思维的重要时期,这与儿童语言发展重要时期重叠。语音训练的前提是幼儿愿意说,勇于说,从课内到课外。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语音训练情景,让儿童多听、多感爱、多表达,鼓励学生将自己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幼儿内向外的表达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内动力,不管是学前阶段还是小学低段都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语音训练,激发儿童语言发展潜能,使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意识成为人的本能。如讲故事比赛、小主持人比赛、诗歌吟诵比赛、情景剧表演、趣味游戏等。此时,教师需在游戏中建构普通话语音训练的源得环境,鼓励儿童开展合作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开口说,用语音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素养。如学前阶段的情景游戏:医院、超市、剧场等,小学阶段的课堂角色扮演,音乐剧表演等,声情并茂。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的同时既促进儿童正确的语音表达,又训练儿童发音器官灵活度和协调性,还提升儿童敏捷、流畅的听说表达能力。
培养了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引导幼儿从声音、动作、神态等方面展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训练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表现能力,为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五)巧妙设计前语音训练教学环节,促进潜能发展。
儿童的成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小衔接阶段,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管是学前阶段还是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前语音训练要素,利用一切契机服务于这一目标。如学前阶段的儿歌、手指操、韵律操教学等。以儿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直观图片,引导幼儿准确说出物品名称;再引导学生在名词的前后加上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用扩句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地创编儿歌;最后配合音乐吟诵儿歌。如小鱼\\一条小鱼\\一条金色的小\\小河里一条金色的小\\小河里一条金色的小鱼,游呀游,游到东来游到西。教师一步步引导幼儿在玩中拓展思维,并用准确的语音进行诵读、吟诵。教师要做好每一教学环节的语音指导,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训练正确的汉语发音,形成良好的语感。当然教师评价策略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学前阶段相比,小学低段的语音训练形式会更加多样化,要求会更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和学习中的趣味因素,为学生创设语音训练平台;课程设计也应更具游戏化、生活化,整合化(各科联动),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中有的放矢,不知不觉间达到语音训练目标。
五、总结
语言是交流思维的工具,语音是语言表达最直白的工具,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诗的意象,灵魂的寄托。语音的高低、强弱、频率的不同传递的信息截然不同。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妙的事物等待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感悟。作为引领者之一的教师,我要把理解世界的工具交付予孩子们。期待有一天他们用最美妙的语音敲响生命的门铃。把握1—6岁儿童前语言能力高速发展的契机,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前语音训练,知吾子已学,期超学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