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课外阅读陪伴孩子的童年

【作者】 蔡丽婷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和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现状极其让人担忧。为了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改变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我们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策略,要深化学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一、培养阅读兴趣——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靠老师的强制来完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未必个个都浓厚,要靠老师的培养。培养兴趣是有一个过程的,但只要他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了解它,在了解的过程中会专心致志,会保持高度的兴奋。农村孩子学习、生活并不紧张,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每一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让书籍成为他们智力生活的指路灯,成为他们能够顺利学习的重要补救手段。
  要想使农村孩子喜欢阅读,教师须善于引导。他们喜爱听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有趣的故事作形象的讲述和表演,在学生产生兴趣时,告诉他们,这些故事都是老师从书上看来的,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自己去看书。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要想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效仿,乐于看书。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比如在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之后,我告诉学生爱因斯坦两岁的时候就开始看书。学习《要好好识字》一文后,我启发学生感悟小八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都爱学习、爱读书。伟大领袖毛泽东爱看书,就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放过,大文豪鲁迅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争分夺秒地看书。再比如我们学校里几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都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书面语表达能力特别强,为学业有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启发,让孩子都明白一个道理,多读书可以获得成功。
  二、选择合适读物——读好书
  阅读有利于写作,那么,让学生读些什么书呢?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
  一般地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儿童作品贴近孩子的心理,是孩子们喜爱的读物。当前课外读物多得不胜枚举,其中不乏画面精美有趣,题材各异的优秀作品,把这些介绍给学生,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投其所好,激发读书欲望和兴趣。如:有一次,我在无意中向学生谈到一篇个人极为欣赏的文章——《永远的蝴蝶》,谈到它那极为平静的语言文字却透析着一种生离死别的悲戚之情,还特别强调了文中的“照应”用得好。没想到的是,学生居然对这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并三番两次向我要。于是,我从中受到启发:这也许是一种极佳的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方法。而我也会抓住每一次有利时机,向学生介绍一些诗歌、散文、故事,鼓励学生去看。 
  关于天文、地理、历史等的书籍,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而且孩子本身也有探究的欲望,要向他们推荐;人物传记等励志类的书,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值得推荐;科幻、神话类的书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也乐于看;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推荐;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是学生汲取养料的最佳读物。
  三、进行读法指导——会读书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人文个性化阅读,还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机会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人文精神才得以渗透。只要我们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