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叩响生命之门
【作者】 王小璇
【机构】 四川省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生命美育
摘 要:何谓生命美育?生命美育即注重生命的审美教育,是指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关于生命价值的审美观念,并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教育。根据近年来许多高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看,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强调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外,还应强调美育,尤其是生命美育。根据生命美育的三个阶段特点,采取“尊重个性,尊重生命”及“挖掘教材,美育生命”两个措施,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美育,叩响生命之门,使高中学生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
关键词:生命美育;高中语文教学;原因;阶段;措施
何谓生命美育?生命美育即注重生命的审美教育,是指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关于生命价值的审美观念,并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建构完整的人的重任,它更应注重生命美育,向学生灌输生命意识,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叩响生命之门,使学生的生命得到陶冶和洗礼,使学生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激励学生满怀激情,越过种种现实的屏障,去直接关照理想和未来。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探寻原因,识破庐山真面目。
尽管如今一再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但似乎还未上升到生命美育的高度。尤其是不少高中学校,为追求高考的升学率,应试教育仍然占着一定的优势,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划良莠,学校中的人是围绕着“知识”这个核心在转,从而缺失对学生进行生命美育方面的教育。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西宁市某中学5名女中学生吞服大量舒乐安定片后集体上山轻生,幸亏及时发现抢救生还,据此,考试成绩居然比生命更重要,这说明了什么?冰冷的数字吞没了鲜活的生命。又如,2022年10月,江西上饶某一高中男生因厌学、学习压力大、不被家人理解,冲动之下选择上吊自杀;2023年2月,宁夏银川一高中男生因厌学在雪地上写下遗言:“这是我一直不想干的。”随后跳河自杀。《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这又说明什么?学生体悟不到生命的乐趣与价值。因此,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对高中学生进行生命美育教育,是不能被忽视的。事实上,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美育,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近年来,美国、德国等校园中响起的枪击惨案,已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警钟敲响,不禁要问:生命为何变得如此脆弱?从一些家庭的境遇来看,父母长辈的溺爱,人际交往的狭隘,唯我独尊的自私等,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心灵的扭曲和人格的分裂。从社会某些环境来看,诸如对暴力凶杀、色情变态、吸毒颓废等不负责任的渲染,更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一些青少年的肌体,从而导致了极少数青少年残害他人生命或是自杀的惨剧。
生命原本如一泓清冽的山泉,含着山的赤诚,流着泉的激情,映着天的纯净。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改变生命原汁的“配方”,使一个个生命逐渐伪装、孤苦和扭曲。寻得原因,识破庐山真面目。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生命美育,叩响生命之门,重视学生的生命质量,优化学生的生命意识,使高中学生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
二、梳理阶段,勇于上下而求索。
法国社会学家孔巴兹曾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因此,在了解高中学生生命脆弱的原因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重视生命美育。而生命美育在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是有阶段性的。梳理阶段,并努力为之而求索。那么有哪几个阶段呢?
(一)“愉悦耳目”阶段
这是进行生命美育的初级阶段。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丝曾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他说:“存在心理里面的事情没有不先存在感觉里面的,所以心智所用的一切思想的材料全是从感觉得来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应通过外在的生理器官去感知这些美,而后结合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产生一种外在的感知性的生命愉悦。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让学校中松柏的滴翠、花草的笑靥、横溢的芳香来点染学生的心房,在愉悦中爱校;我们不妨让教室里个性化的介绍,成长的遗事,经典的文粹来点亮学生的心性,在自信中勤学;我们也不妨让校园中优雅清亮的乐曲、飘逸有力的舞姿、荡气回肠的诵读点化学生的志趣,在幸福中乐学……
(二)“陶冶性情”阶段
这是初级阶段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一阶段,学生由外在感官的愉悦走向心灵的愉悦,这是生命美育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他们通过对各种美的感知,从而在情感上受到感动,明辨是非、善恶、爱憎,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新教材所选作品都是我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短小动人的精美篇章,具有典范性和丰富性,蕴含有思想美、人物美、情感美、节奏美、意蕴美、结构美等。如徜徉在《荷塘月色》中欣赏由荷叶、荷花、荷香构成的生命自然之美;又如彳亍于《沁园春·长沙》中感受湘江美景,品鉴万物的生机与自由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铸造灵魂”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由感官的刺激到精神的满足再到崇高理想的树立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是生命美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终目的。对高中学生实行生命美育的核心是生命审美教育。就是帮助高中学生具有认识美的觉悟、追求美的理念和创造美的能力。康德曾说:“美是沟通道德和知识的桥梁。”因此,生命美育从理论形态来讲,是要求高中学生实行生命审美的实践来体现生命个性的价值性,从而使高中学生的生命之舟既可以抵抗惊涛骇浪的侵袭,也可以抵御不良风气的伤害。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社会资源来进行生命美育教育。从老一辈革命先烈到袁隆平、钟杨等,他们都是以自己生命审美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为生命美育作了生动的注解。在教学中,我们就可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青春才智的远大理想,进而激励他们去追寻高尚的人生境界。
三、采取措施,落到实处要躬行。
生命美育的宗旨是:人如何认识并实现其生命美感的形态和生命审美价值。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生命美育是教与学、施教者与受教者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但在生命美育中,受教者处于活动的中心,施教者则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因生命美育唯有靠受教者内在诸心理要素特别是非理性要素的调动和体现才能完成,老师只起指导、诱导作用,学生处于生命美育的中心。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根据生命美育阶段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怎样进行生命美育呢?即:采取措施,落到实处要躬行。
(一)尊重个性,尊重生命。
什么是个性,个性即生命。没有个性的教师就只知人云亦云;而没有个性的学生,必将沦为平庸。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讲求整齐划一,讲求标椎答案,实际就是扼杀学生的个性。可以说,不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是不尊重他们的生命。西方有一位哲学家曾说:“教育教学的过程,就像把荒漠中孤独的羔羊带到一片鲜亮的绿洲,给学生的生命成长开拓发展之虞。”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正是如此,对学生来讲,它既是一个教化、陶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完整到完整发展的人,这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在活动,对个性的任何压制都是对学生的摧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个体生命进行关注,对其独特经验进行关注,即关注学生正经历着的感知、思维、情感等的真实体验,把他们视作与自己平等的独特生命,而不是知识的接收器。
例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乐府双璧之一,焦仲卿的母亲反对儿子与刘兰芝的美好爱情,以致夫妻二人双双殉情。历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学生阅读时被文中流淌的真情所感动。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一定都贴上“封建礼教压迫”的标签,焦母如此这般地蛮横无理,是出于“恋子情结”的病态心理。酿成这部令人感伤的悲剧绝非单一的原因。支撑这个看法的论据有二:一是因为弗洛伊德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因而“恋子情结”也是存在的。二是邻家有类似情况,40岁的儿子择不到媳妇,不是儿子不满意,而是母亲“恋子”情深,害怕儿子结婚后就失去儿子。应该说,这名学生的见解是大胆的、独特的,知识视野开阔,思维有独到之处,还佐以生活实例为据。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出个性发挥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生命。
(二)挖掘教材,美育生命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高中语文新教材所选许多文艺作品,都是生命美育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重视这一作用,用作品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去滋养学生,建立生命审美的精神支柱,濡染生命审美的意识理念,拨亮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激发对真善美的想象,使学生身心健康、持续、深入地发展。可以说,任何一首诗都带有一颗跳动的心灵;任何一篇散文都带有一个感动的灵魂;任何一篇小说都具有一个活跃着的生命。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把一篇文章作为一个生命,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在愉悦中,使学生感受到其中跳动着的人气,领悟所含的人生意义,感知到人的生命召唤,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勤快、善良的,她的“勤快、能做”早已超出了传统“妇功”纺织、刺绣的范围,直做到杀鸡、宰鹅等男工领域。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可就这样一位勤劳、善良的人却成了封建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可以说,她的生和死正反映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悲剧内涵。因此,通过对《祝福》的学习,我们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正视人生,并且敢于大胆地看取人生。又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能在荒芜的地坛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借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在蝇营狗苟的功利活动之外,的确还存在一种生命的更高境界,使人变得更加高尚,使人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善歌者继其声,善教者继其志,仔细挖掘这些教材,相信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都会给学生以生命的启示。岁月流逝,知识可以忘却,积淀在学生的心灵里的东西将会永存。
语文就是这样的奇妙,它提醒你无形的灵魂,它赋予你绚丽的生命,它唤起你的心神,它澄净你的智慧,它给你的思想添光辉,它涤尽你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让我们以高中语文的美赋予学生一泓清泉,让清泉在学生心中静静地流淌,真正发挥高中语文美的育人功能。
生命美育,美育生命,叩响生命之门,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才能闪现出人性的魅力以及生命的光辉,高中语文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高中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山东大学学报》(哲社报),1999(3)
[2]孙华、孙建乐《青少年生命美育的理论渊源》,《当代青年研究》,2006(11)。
[3]袁国超《语文生命美育论》,《读写月报》,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