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依托课后习题突破重难点的探究
【作者】 1.缔玉凤 2.李 颖
【机构】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东方红小学校 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人民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最重要的是如何设计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策略。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策略成为重中之重。在设计教学中,最难的也是主要考虑教师理解教材和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中国优秀教育家多年的研究,我们总结了很多方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将学科教学方法融入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转移规则教学法突破等等。也有非常多老师喜欢通过精选练习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所以如何选题、选择什么类型的练习非常重要。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煞费苦心地选题,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年的经验发现,通过了解每课的课后练习,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后习题是编者智慧的重要结晶,即教材编者根据章节特点确定的知识要点、能力培养要点、教学要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高能力最前沿的内容,也是教师备课学习的指向标。教师应合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利用课后练习,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提高自身能力。
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准备,不仅包括准备教材,还包括学术资料,以及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各种教学准备。一般来说,课后练习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设定的,课后练习有助于教师确认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理解语文教学任务。也是要完成的主要教学准备。
例:小学语文人教版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是《小蝌蚪找妈妈》。本课有4个课后练习:“1. 分角色朗读课文。2.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连接下面的图片,讲述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附有5个图片)3.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披着碧绿的衣裳 鼓着大大的眼睛 露着雪白的肚皮 甩着长长的尾巴)4.读一读,记一记。(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本课的教学目标基于课后的以下四个练习:1.认识“塘、脑”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找、两”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3.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4.积累并运用“披、鼓、露、甩”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积累“脑袋、口袋”等词语。本课的课后练习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作为知识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不仅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利用课后练习,精准识别课程重点难点,提高课程效率。
课后练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置,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学重点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后知识,给学生一定的反思空间和知识的扩展。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外,还可以进一步培养语言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特别注重一些与课文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课后练习。教学时可直接作为学生知识积累、文本分析和师生互动的重点。从练习题切入,以此作为理解课文的起点,其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积累和运用表达动作的词语”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册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第二课《我是什么》中,“落、打、飘”准确地描述了从天而降的雨、冰雹、雪的不同状态。本课练习的第二题是“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①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②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③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本练习紧扣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正确练习才能达到攻克教学重点、难点的预期目标。
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风筝》第二题:“课文写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语句体会体会。”这个问题提醒我们,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描述不同情绪的句子,并在仔细阅读课文时理解其含义。利用好课后习题,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三、依靠课后练习,拓展和丰富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重点和难点。
小学课后语文练习大多以任务和问题的形式呈现。习题中有足够的想象和拓展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效实践并且激发学生兴趣,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感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寒号鸟》课后的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也就是问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雾在哪里》课末第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雾的淘气,也借助想象说出自己对雾的感受。”想象不能凭空进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还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想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想象的形象和感受,体验想象的乐趣。我们还应该给学生表达意见的空间:只要学生有道理、有理有据,那就是一个好的答案。
四、巧用课文中的隐性练习,揭开其中的奥秘,抓住句子中的重难点。
除了文末明确表述的这些习题外,课本中还有隐含的习题。它们经常以小气泡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这些小气泡中的练习直接针对并暗示了课文或段落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雪孩子》课文结尾通过泡泡的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小白兔的心理活动,感受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的友谊关系很美好。这是一次只围绕本单元教学重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的培训。“
又比如小学语文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最后一段有一个泡泡“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看到泡泡里的这句提示,我们要想想编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做这个提示,这个提示目的是什么。我想他一定在提示我们本课的重难点。这个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有两条: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②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条指向“读”,一条指向“写”。《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即关键语句;同时,这段话也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课文中的小泡泡习题有些提示重点或难点,每一个泡泡习题后面都暗藏编者的用意,教师一定要仔细揣摩。
总之,课后习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后习题的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课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后习题的应用方式,有效地开发并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合理借助,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借助课后练习,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高效率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只有充分的将课后习题有效利用,达到了“教”与“学”双用的效果,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齐齐哈尔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GHSZ220108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年的经验发现,通过了解每课的课后练习,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后习题是编者智慧的重要结晶,即教材编者根据章节特点确定的知识要点、能力培养要点、教学要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高能力最前沿的内容,也是教师备课学习的指向标。教师应合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利用课后练习,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提高自身能力。
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准备,不仅包括准备教材,还包括学术资料,以及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各种教学准备。一般来说,课后练习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设定的,课后练习有助于教师确认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理解语文教学任务。也是要完成的主要教学准备。
例:小学语文人教版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是《小蝌蚪找妈妈》。本课有4个课后练习:“1. 分角色朗读课文。2.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连接下面的图片,讲述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附有5个图片)3.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披着碧绿的衣裳 鼓着大大的眼睛 露着雪白的肚皮 甩着长长的尾巴)4.读一读,记一记。(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本课的教学目标基于课后的以下四个练习:1.认识“塘、脑”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找、两”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7个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3.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4.积累并运用“披、鼓、露、甩”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积累“脑袋、口袋”等词语。本课的课后练习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作为知识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不仅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利用课后练习,精准识别课程重点难点,提高课程效率。
课后练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置,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学重点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后知识,给学生一定的反思空间和知识的扩展。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外,还可以进一步培养语言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特别注重一些与课文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课后练习。教学时可直接作为学生知识积累、文本分析和师生互动的重点。从练习题切入,以此作为理解课文的起点,其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积累和运用表达动作的词语”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册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第二课《我是什么》中,“落、打、飘”准确地描述了从天而降的雨、冰雹、雪的不同状态。本课练习的第二题是“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①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②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③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本练习紧扣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正确练习才能达到攻克教学重点、难点的预期目标。
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风筝》第二题:“课文写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语句体会体会。”这个问题提醒我们,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描述不同情绪的句子,并在仔细阅读课文时理解其含义。利用好课后习题,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三、依靠课后练习,拓展和丰富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重点和难点。
小学课后语文练习大多以任务和问题的形式呈现。习题中有足够的想象和拓展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效实践并且激发学生兴趣,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感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寒号鸟》课后的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也就是问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雾在哪里》课末第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雾的淘气,也借助想象说出自己对雾的感受。”想象不能凭空进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还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想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想象的形象和感受,体验想象的乐趣。我们还应该给学生表达意见的空间:只要学生有道理、有理有据,那就是一个好的答案。
四、巧用课文中的隐性练习,揭开其中的奥秘,抓住句子中的重难点。
除了文末明确表述的这些习题外,课本中还有隐含的习题。它们经常以小气泡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这些小气泡中的练习直接针对并暗示了课文或段落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雪孩子》课文结尾通过泡泡的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小白兔的心理活动,感受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的友谊关系很美好。这是一次只围绕本单元教学重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的培训。“
又比如小学语文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最后一段有一个泡泡“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看到泡泡里的这句提示,我们要想想编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做这个提示,这个提示目的是什么。我想他一定在提示我们本课的重难点。这个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有两条: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②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条指向“读”,一条指向“写”。《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即关键语句;同时,这段话也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课文中的小泡泡习题有些提示重点或难点,每一个泡泡习题后面都暗藏编者的用意,教师一定要仔细揣摩。
总之,课后习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后习题的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吸收课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后习题的应用方式,有效地开发并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合理借助,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借助课后练习,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高效率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只有充分的将课后习题有效利用,达到了“教”与“学”双用的效果,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齐齐哈尔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GHSZ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