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弋金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老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育理念。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的引领者、指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让学生动嘴、动手、动脑,这样既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还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备课
  课前仔细研读教材,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后,反复推敲,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写好教案,精心制作好课件并熟悉自己的课件。切忌随便拿一个课件上课。有的老师不熟悉课件,有的课件太繁琐,还有为了有课件而用课件的。更有甚者不是老师用课件,而是老师跟着课件走。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谓有的放矢,只有了解了学生,充分理解了教学内容,进行了可行的、良好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精心制作属于自己的课件,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老师的讲授,但是对于新知识尽可能地要让学生探究发现,而不是老师告知。怎样让学生来探究发现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学习新知识前复习旧知。复习旧知时,要注意引用与本堂课相关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巩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于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能够联想到学过的知识,有所发现,从而去探索新的知识。
  2、小组合作探讨。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小组合作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通过讨论有所发现。通过组内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新知。如:在学习商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先小组内探讨后再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探讨交流时,各自出说自己的发现,互相补充,就总结出了规律。在运用规律时,让学生在组内说一说,知道的同学先说,不会表述的同学听了别人的表述或者在同组同学的帮助下也找出了规律,就能正确表述了。
  3、情景体验。有些知识让学生自主参与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比如在探究“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是第3,问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我先让学生说是几人,再找学生来站成一列,让学生数一数,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4、亲自动手操作。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通过摸、剪、拼、移、量、画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操作,亲身体验经历过程,从而总结发现新知。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折一折,找发现,认识对称现象。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然后通过小组内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的活动,学生自行总结出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了轴对称图形的美。
  三、联系生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不论是找同类事物,还是解决问题,都要联系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及时练习,反馈成果,查漏补缺
  课堂上在教学了新知识后,要对新知识进行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没懂的,没理解透的要及时给予辅导,并跟踪练习。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从备课到教学以及课后反馈,都要注重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