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石臣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博望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其对初中美术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初中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根本的绘画能力,还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审美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解析,希望可以为广阔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教学策略;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开展,使得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力。而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术作品中独特的美,从而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进而提升其审美的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提升观察意识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中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源泉,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欣赏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不仅可形象生动的将图像进行富有色彩的展示,而且可以通过细腻柔和或清新悦耳的音乐,创造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充分感觉到美术的艺术气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比做一百道作业更能加速学习。例如,在讲授《什么是美术》这一堂课中,我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定义来解释课题,而是让学生看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图片,并让他们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理解和看法,再从中寻找美的元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来理解“什么是美术”。如此一来,学生没有固定句式,无所谓对错,天马行空的想法交织起来,总结出来的就是符合当代中学生所理解的美术,而我也从中受益——美术不是日日挂在嘴边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人们从身边体味的原汁儿原味的生活。
二、在美术绘画课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的美术绘画课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认知的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绘画的课堂上,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绘画 技能以及掌握和了解关于绘画的综合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绘画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高的审美意识,合理安排学生的绘画教学内容。很多名师人家的绘画作品对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名师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临摹的素材,鼓励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美感。不同的画家流派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各个流派画家的绘画风格以及流派特点等,加深学生对其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绘画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绘画的美感所在。在素描写生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教学法,引导学生首先对即将创作的绘画对象进行一个整体的美感形式分析,充分了解绘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和形象的美感,进而在进行创作时,能够充分的将这些思绪整理到绘画中。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色彩和整体的构图做好规划,明确掌握色彩的搭配规律以及线条的流畅程度,帮助学生培养正确以及强烈的色彩感觉。
三、利用生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以往的美术教育比较看重知识以及技术的教学,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课堂之上,停留在绘画技术之上,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绘画时会感觉很乏味,对画画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老师便可以改变一下教学的方法,将教学方式与生活相互联系,在课堂之上加入一些生活的气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丽的元素,用已经学会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术改善生活,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带动学生发挥自主创造的能力,更深的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很多艺术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艺术学家们在生活中去感受艺术,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想所感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老师便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我们生活环境的美丽,比如说可以组织一次郊游,通过郊游去观察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体会我们生活之中的千变万化。生活当中挖掘更多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去挖掘美丽,如何创造美丽。
四、合作交流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初中美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学生只能单一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题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呢能够在合作的模式中进行自主交流、讨论和探究,在共同的努力下促使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所以初中美术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学习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一的解决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作品》这节内容中,首先教师让学生们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亚非拉美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合作探究当中,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进行监管防止他们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其次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之间没有太大的隔阂所以他们会将自己的观点大胆的讲述出来。但学生们完成讨论后教师要对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的教育对初中生审美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美,辨别美,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教学策略;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开展,使得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力。而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术作品中独特的美,从而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进而提升其审美的能力。
一、激发观察兴趣,提升观察意识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中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源泉,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欣赏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不仅可形象生动的将图像进行富有色彩的展示,而且可以通过细腻柔和或清新悦耳的音乐,创造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充分感觉到美术的艺术气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比做一百道作业更能加速学习。例如,在讲授《什么是美术》这一堂课中,我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定义来解释课题,而是让学生看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图片,并让他们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理解和看法,再从中寻找美的元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来理解“什么是美术”。如此一来,学生没有固定句式,无所谓对错,天马行空的想法交织起来,总结出来的就是符合当代中学生所理解的美术,而我也从中受益——美术不是日日挂在嘴边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人们从身边体味的原汁儿原味的生活。
二、在美术绘画课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的美术绘画课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认知的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绘画的课堂上,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绘画 技能以及掌握和了解关于绘画的综合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绘画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高的审美意识,合理安排学生的绘画教学内容。很多名师人家的绘画作品对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名师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临摹的素材,鼓励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美感。不同的画家流派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各个流派画家的绘画风格以及流派特点等,加深学生对其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绘画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绘画的美感所在。在素描写生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教学法,引导学生首先对即将创作的绘画对象进行一个整体的美感形式分析,充分了解绘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和形象的美感,进而在进行创作时,能够充分的将这些思绪整理到绘画中。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色彩和整体的构图做好规划,明确掌握色彩的搭配规律以及线条的流畅程度,帮助学生培养正确以及强烈的色彩感觉。
三、利用生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以往的美术教育比较看重知识以及技术的教学,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课堂之上,停留在绘画技术之上,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绘画时会感觉很乏味,对画画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老师便可以改变一下教学的方法,将教学方式与生活相互联系,在课堂之上加入一些生活的气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丽的元素,用已经学会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术改善生活,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带动学生发挥自主创造的能力,更深的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很多艺术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艺术学家们在生活中去感受艺术,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想所感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老师便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我们生活环境的美丽,比如说可以组织一次郊游,通过郊游去观察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体会我们生活之中的千变万化。生活当中挖掘更多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去挖掘美丽,如何创造美丽。
四、合作交流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初中美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学生只能单一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题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呢能够在合作的模式中进行自主交流、讨论和探究,在共同的努力下促使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所以初中美术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学习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一的解决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作品》这节内容中,首先教师让学生们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亚非拉美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合作探究当中,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进行监管防止他们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其次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之间没有太大的隔阂所以他们会将自己的观点大胆的讲述出来。但学生们完成讨论后教师要对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的教育对初中生审美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美,辨别美,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