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高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的调查研究
【作者】 李艳玲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能认识到生命观念的重要性,也会主动搜集资料,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但教师接受的专业培训还较少,使得很多教师不清楚生命观念的具体内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也没有系统的方法、策略。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评,发现学生生命观念素养各要素的表现处于不同水平,这可能与生物学教材的内容安排有较大关系。对此,教研部门应搭建合适的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调查研究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标志②。近年来,关于如何培养生命观念的研究文章不断增多,但其中涉及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相对较少。对此,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包括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试卷测评,以期寻找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对象
2020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作出新的修订;同年9月,安徽省全面启用2019年审定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为更好地了解“双新”视角下生命观念培养的情况,2021年寒假期间,我们通过“问卷星”面向合肥市高中生物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同时,通过“问卷星”面向合肥市4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发放测评试卷,共回收有效试卷797份。
二、调查内容
本项调查借鉴赵金玉关于“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①以及高志宏关于“生命观念指标的构建及运用”的研究②,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课标”)中关于学业质量(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③,选择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4种生命观念,制订生命观念素养测评试题双向细目表(详见表1),从生命观念测试题库中分类随机抽取4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100分),组成学生生命观念素养水平测评试卷(试题与生命观念内涵及水平的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1―10题考查“结构与功能观”水平,11―20题考查“物质与能量观”水平,21―30题考查“稳态与平衡观”水平,31―40题考查“进化与适应观”水平。因为测评的对象是刚结束必修一学习的高一学生,而必修一主要培养“结构与功能观”以及“物质与能量观”,因此在设置测评试题时这两种观念的考查设置了3个水平,而“稳态与平衡观”以及“进化与适应观”的考查只设置了2个水平。
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涉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生命观念素养的了解程度、教师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现状、教师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使用的策略及遇到的困难等几个方面。其中,1―4题涉及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学历等基本信息,5―6题调查教师对课标的关注与了解程度,7―13题调查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和生命观念的关注与了解程度,14―15题调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意识,16―22题调查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的现状,23―25题调查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生命观念培养策略,26―27题调查生命观念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女教师比例相当,教龄在11―19年的教师占大多数(占比40.90%),多为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职称(占比65.45%)。被调查的教师群体相对较为年轻化,对课标的变化有较高的兴趣,也较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理解
教师普遍关注到课标存在变化,其中,72.32%的教师认为自己“基本了解”课标,22.32%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课标。“校本培训”和“专家讲座”是教师获取课标变化信息的主要途径。67.86%的教师认同“最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
3.教师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问卷选取了课标所列的4种生命观念的对教师的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①
可以发现,教师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有的观点的认同度很高,如“结构与功能观”中的A项(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与能量观”中的B项(物质和能量是相伴相随的,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稳态与平衡观”中的A项(生命系统是一个整体的、开放的以及动态平衡的系统)的认同度达到90%以上。教师对“进化与适应观”的理解差异相对更大,有的观点的认同度还不到60%。这说明尽管教师认为生命观念很重要,也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学习了,但对生命观念素养还缺少专业的、统一的、有深度的解读。
4.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的现状问卷从课堂教学的多个角度对教师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包括:教师是否会主动搜集一些资料用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否会在备课环节明确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目标,是否会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生命观念对应,是否会明确告诉学生生物学中有哪种生命观念,是否会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态与平衡”“进化与适应”等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是否会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为主线展开教学,是否会在讲解习题时有意指出题目所考查的生命观念,是否会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涉及的生命观念等。由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努力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而习题讲解和单元梳理环节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5.教师对培养生命观念的策略的理解
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认同“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等程序”以及“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同时教学策略不是f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的比例都达到了85%以上。
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用过问题驱动策略,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几种策略。这可能与倡导问题串教学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关。教学中模型建构策略、概念建构策略、实验探究策略的使用率也超过60%。这几种策略也被教师所接受,认为是能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策略。相比之下,PBL教学策略的使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教师对该策略还不够了解;而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该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也反映出教师可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该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调查研究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标志②。近年来,关于如何培养生命观念的研究文章不断增多,但其中涉及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相对较少。对此,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包括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试卷测评,以期寻找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对象
2020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作出新的修订;同年9月,安徽省全面启用2019年审定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为更好地了解“双新”视角下生命观念培养的情况,2021年寒假期间,我们通过“问卷星”面向合肥市高中生物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同时,通过“问卷星”面向合肥市4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学生发放测评试卷,共回收有效试卷797份。
二、调查内容
本项调查借鉴赵金玉关于“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①以及高志宏关于“生命观念指标的构建及运用”的研究②,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课标”)中关于学业质量(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③,选择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4种生命观念,制订生命观念素养测评试题双向细目表(详见表1),从生命观念测试题库中分类随机抽取4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100分),组成学生生命观念素养水平测评试卷(试题与生命观念内涵及水平的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1―10题考查“结构与功能观”水平,11―20题考查“物质与能量观”水平,21―30题考查“稳态与平衡观”水平,31―40题考查“进化与适应观”水平。因为测评的对象是刚结束必修一学习的高一学生,而必修一主要培养“结构与功能观”以及“物质与能量观”,因此在设置测评试题时这两种观念的考查设置了3个水平,而“稳态与平衡观”以及“进化与适应观”的考查只设置了2个水平。
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涉及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生命观念素养的了解程度、教师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现状、教师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使用的策略及遇到的困难等几个方面。其中,1―4题涉及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学历等基本信息,5―6题调查教师对课标的关注与了解程度,7―13题调查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和生命观念的关注与了解程度,14―15题调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意识,16―22题调查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的现状,23―25题调查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生命观念培养策略,26―27题调查生命观念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女教师比例相当,教龄在11―19年的教师占大多数(占比40.90%),多为中教一级和中教二级职称(占比65.45%)。被调查的教师群体相对较为年轻化,对课标的变化有较高的兴趣,也较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理解
教师普遍关注到课标存在变化,其中,72.32%的教师认为自己“基本了解”课标,22.32%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课标。“校本培训”和“专家讲座”是教师获取课标变化信息的主要途径。67.86%的教师认同“最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
3.教师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问卷选取了课标所列的4种生命观念的对教师的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①
可以发现,教师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有的观点的认同度很高,如“结构与功能观”中的A项(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与能量观”中的B项(物质和能量是相伴相随的,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稳态与平衡观”中的A项(生命系统是一个整体的、开放的以及动态平衡的系统)的认同度达到90%以上。教师对“进化与适应观”的理解差异相对更大,有的观点的认同度还不到60%。这说明尽管教师认为生命观念很重要,也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学习了,但对生命观念素养还缺少专业的、统一的、有深度的解读。
4.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的现状问卷从课堂教学的多个角度对教师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包括:教师是否会主动搜集一些资料用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否会在备课环节明确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目标,是否会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生命观念对应,是否会明确告诉学生生物学中有哪种生命观念,是否会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态与平衡”“进化与适应”等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是否会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为主线展开教学,是否会在讲解习题时有意指出题目所考查的生命观念,是否会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涉及的生命观念等。由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努力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而习题讲解和单元梳理环节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5.教师对培养生命观念的策略的理解
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认同“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等程序”以及“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同时教学策略不是f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的比例都达到了85%以上。
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用过问题驱动策略,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几种策略。这可能与倡导问题串教学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关。教学中模型建构策略、概念建构策略、实验探究策略的使用率也超过60%。这几种策略也被教师所接受,认为是能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策略。相比之下,PBL教学策略的使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教师对该策略还不够了解;而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该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也反映出教师可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