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 张 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宋家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搞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得出的一点启示,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比,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时,可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养鸡主题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找出数学素材(有41个鸡笼,每个笼里有85只鸡)后,直接列出算式85×41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个问题。教师着重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加强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x4,125x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
  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x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432÷8商一定是两位数等等。
  三、注重探究,提高参与程度
  在新授的计算教学中,学生直接去计算往往错误率较高,因而教师需要在新授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可以借助学具小棒,或者计数器,或者算盘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去摆一摆,拨一拨,可以运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感受到算理的探究过程。算理是计算的核心,没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没有意义的,因而需要孩子去通过动手操作,去自主探究,这样孩子就会自然得出计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算理,由形象到抽象,更加容易接受计算方法,印象也更深刻。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的时候,可以借助圆片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分一分,把圆片平均分,从而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意义: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把把总数每几个分一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10根捆成一捆,更好地去理解凑十法表示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得到计算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计算教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四、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不理解,法则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五、在多样化练习中学习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
  (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
  (3)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干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六、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
  1.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
  2.由于技术原因,以前练习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如手抄、小黑板、胶片等,其效率不高,效果又不是很好。如今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利用电脑做课件演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七、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错在哪里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教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教师: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后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总之,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它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进行计算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合理,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算理。对于易错点要及时给予纠正,并及时给予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