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

【作者】 王 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宋家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应抓住教学氛围,教学形式,情感的培养,善疑巧问,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五项要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新思维呢?
  一、理解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思维被老师强行牵着走,无法产生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党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自编故事来表演,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往往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对话来。对此,我总是大力表扬。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敢于表演,乐于表演。例如,在教《将相和》中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为了着力刻划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的诚恳。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课文里没有写廉颇和蔺相如见面时的对话和动作,根据插图,设计出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表现出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宽广胸怀的特点,语言要符合身份和时代背景。”上课表演时,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的淋漓尽致。精彩的表演,不但使学生拍手叫好,而且形象地表现出故事中内含的意义。树立他人形象,陶治自己的情操,这比老师绞尽脑汁呆板地讲解要强许多倍。
  三、创新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探求知识的欲望等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是认知领域的信息多向反馈的过程,又是情感领域的信息多向反馈的过程,在两个领域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们的创新才能有可能获得综合效应。因此,在教学中,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二是要调动学习的情感,教学应是师生、作者、主人翁情感交流的过程;三是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给学生真挚的爱。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宽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乐化教学过程,使教学形式“立体化”,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如教《望庐山瀑布》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朗读古诗,出示诗中的幻灯片或教学挂图,师生共同欣赏自然风景,图文对照,并让学生说一说诗文中的哪些句子和画面中的景物相对应,哪些句子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想象自然景观的画面,在想象的画面中领悟诗中的语言。让学生在以读为主、读中识记的氛围中宽松自主地学习。
  四、善疑巧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的确,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题,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调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1、问中求巧。
  “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问题探索、解决矛盾获得长进,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向学生奉送知识,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有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提问:“春风又绿江南岸”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的提问,起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分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学生的答案有的包括了教参所列的内容,有的却与教参发生冲突。如学生说,这春风吹绿长江南岸的景色,不是因为诗人看到的,而是诗人想到的。因为,诗人不可能从北岸的瓜洲看到南岸的景色。尽管学生的理解与教参不同,但却有自己的创意,有一定的道理。使教师的提问达到了推陈出新的目的。
  2、易中出奇。
  小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再去研究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思维,撞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阀,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穷人》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加上课上交流,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讲的是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表现了她善良、帮助穷人的品质。他们觉得很容易,沒有什么再思考的了。这时,可以启发学生继续于无疑处来生疑,设计这样一组提问:“对于用《穷人》做题目,你是怎么想的?这篇课文重点写桑娜,为什么又不以‘桑娜’为题,而用‘穷人’为题呢?谁能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情上去理解?请同学们再好好想想。”这样一问,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啊!我要把它弄清楚。”学生的好奇心马上涨涌起来,又积极地去思考,去讨论。这样“无中生有”,突破定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3、同中求异。
  课文是“文道”的统一体。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用词造句、构段连篇没有固定的模式。课文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的传递也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等特点,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同一篇文章,因为阅读者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积累,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在充分“求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正误和优劣,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选择最佳答案或进行优化组合。为此教师就要在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思路,提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乍听起来有违常规,有悖常理,甚至是荒唐无稽的问题。教师要以宽容、尊重、赞赏、激励为主的情感态度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
  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士,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