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初探
【作者】 侯国翠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阅读评价对于学生积极乐观的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建立何种阅读教学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我们的评价注重了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日常积累,平时考试与综合测试的结合,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评价,注重考查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评价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深切感受到“评价”对于小学生幼小心灵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时,我们开始渴望着能有一种真正客观公正、沁人心脾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推进我们的一线教学。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近两年以强健的发展势头跃居为全校的领头学科。此课题可以说是为新课改开了头,起好了步。下面,就我们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对小学生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些点滴收获,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课堂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而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们在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不同性质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改进阅读教学。
(一)关注每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找准提高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对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质疑问难,课堂检测,课堂练习,课堂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阅读专题活动,课外活动(手抄报、阅读专题板报等),专项阅读调查问卷等,也包括每单元的阅读形成性测验。下面以学生正确朗读能力形成过程为例,谈谈如何以评价促教学,体现“以学定教”的基本思想。
1.学前分析评价:每篇课文,我们要求教师课前应通过交谈或简单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伊始,基于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水平,提出新问题,设计课堂导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课前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我了解到90%的学生在二年级前就会背这首诗了,于是我临时改动了预设的教法,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悟诗情后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记者对诗人苏轼的采访,从采访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生活小故事及惠崇《春江晚景》等诗也非常了解。这使我悟出了学前评价的弥足重要,若忽略了此评价,我们的教学目标或高于学生的认知亦或低于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都不可能真正做好“以学定教”。
2.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己练习读正确。学生练习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正确朗读的自我评价过程。
3.他人评价: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朗读:自荐读、抽生读、互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的检查读就是对学生朗读达标度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价朗读,找出阻碍学生正确朗读的词句,进行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词句来自于学生的读书实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思想。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评价读正确这一环节,因为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出现阻碍单个学生朗读的词句却不一定是全班同学朗读的障碍,或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点的词句又被掩盖过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注意采用集体读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正确朗读的评价中来。课堂集体读,在评价朗读正确度时,其作用却不可忽视,学生在集体读时,每当遇到难读的词句,往往读书声就会低下去,或者不齐,集体读的评价形式相对于学生单个读而言,确定的朗读难点更有代表性,况且学生在集体读时,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如读书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带一带水平低的同学。我们也注意到集体读的弊端,尤其是品读这一环节,齐读应慎用。因为课堂上过多地使用齐读,容易形成唱读等不良习惯,还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精神。
4.以评价促提高:对在上述评价朗读中出现的难读词句强化学习后,再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同桌或小组互评朗读情况,以评价促学习,最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每单元教学结束,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以A、B卷测试的形式为主。A卷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标卷,B卷偏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每单元学习结束后,用A卷对全班同学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认真做试卷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测试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单元复习后完成B卷的测试。单元形成性测试后,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试卷装入自己的档案中。教师也依据学生的测试情况,通过与对比班的横向比较,调整下一单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单元形成性评价除了AB卷测试外,还包括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如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或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等等。每学期一次“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习作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观察和记录。为了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能力评价档案,还设计了一张《小学生阅读行为评价观察表》贴在教室里,其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单元检测等,凡是在各项语文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颗星(贴在表上)。
(二)学期末阅读能力总结性评价,拟订下学期目标。
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则需要认真做好期末总结性评价工作。因为,学生的成绩不仅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继续努力的开始。我校阅读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形式为笔试和非笔试。笔试通过语文阅读能力量表测验。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完成一至三道阅读题。非笔试主要考查学生朗读、复述水平。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课题组定出朗读和复述的考查要求。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面考查,教师对每位学生两方面能力进行考查打分,根据考查结果进行排序。课题组依据班排序表抽出一定比例的同学参加年级非笔试测试,每个年级的非笔试评委组由非该年级任课教师和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共同组成,年级非笔试测试的朗读试题是从学生课本和本学期指定的课外读物中随机选取两段话,让学生现场朗读。复述内容出自本学期教材。最后根据抽取学生的考查结果,进行班与班的比较,便于教师对照对比班寻找差距,调整下学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期末每位教师根据学生测验成绩,结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给予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并写出激励性评语。评价结束后把评价结果发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已复查评价结果,并针对自己的表现仔细回顾,认真反思,写出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评价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深切感受到“评价”对于小学生幼小心灵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时,我们开始渴望着能有一种真正客观公正、沁人心脾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推进我们的一线教学。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近两年以强健的发展势头跃居为全校的领头学科。此课题可以说是为新课改开了头,起好了步。下面,就我们在实验活动过程中对小学生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些点滴收获,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但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课堂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而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们在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不同性质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改进阅读教学。
(一)关注每单元的形成性评价,找准提高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对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质疑问难,课堂检测,课堂练习,课堂观察,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阅读专题活动,课外活动(手抄报、阅读专题板报等),专项阅读调查问卷等,也包括每单元的阅读形成性测验。下面以学生正确朗读能力形成过程为例,谈谈如何以评价促教学,体现“以学定教”的基本思想。
1.学前分析评价:每篇课文,我们要求教师课前应通过交谈或简单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伊始,基于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水平,提出新问题,设计课堂导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课前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我了解到90%的学生在二年级前就会背这首诗了,于是我临时改动了预设的教法,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悟诗情后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记者对诗人苏轼的采访,从采访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生活小故事及惠崇《春江晚景》等诗也非常了解。这使我悟出了学前评价的弥足重要,若忽略了此评价,我们的教学目标或高于学生的认知亦或低于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都不可能真正做好“以学定教”。
2.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己练习读正确。学生练习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正确朗读的自我评价过程。
3.他人评价: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朗读:自荐读、抽生读、互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的检查读就是对学生朗读达标度的评价过程,通过评价朗读,找出阻碍学生正确朗读的词句,进行强化训练。这些训练的词句来自于学生的读书实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基本思想。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评价读正确这一环节,因为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出现阻碍单个学生朗读的词句却不一定是全班同学朗读的障碍,或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点的词句又被掩盖过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注意采用集体读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正确朗读的评价中来。课堂集体读,在评价朗读正确度时,其作用却不可忽视,学生在集体读时,每当遇到难读的词句,往往读书声就会低下去,或者不齐,集体读的评价形式相对于学生单个读而言,确定的朗读难点更有代表性,况且学生在集体读时,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如读书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带一带水平低的同学。我们也注意到集体读的弊端,尤其是品读这一环节,齐读应慎用。因为课堂上过多地使用齐读,容易形成唱读等不良习惯,还影响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精神。
4.以评价促提高:对在上述评价朗读中出现的难读词句强化学习后,再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同桌或小组互评朗读情况,以评价促学习,最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每单元教学结束,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以A、B卷测试的形式为主。A卷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标卷,B卷偏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每单元学习结束后,用A卷对全班同学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认真做试卷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测试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单元复习后完成B卷的测试。单元形成性测试后,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试卷装入自己的档案中。教师也依据学生的测试情况,通过与对比班的横向比较,调整下一单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单元形成性评价除了AB卷测试外,还包括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如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或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等等。每学期一次“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习作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观察和记录。为了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阅读能力评价档案,还设计了一张《小学生阅读行为评价观察表》贴在教室里,其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单元检测等,凡是在各项语文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颗星(贴在表上)。
(二)学期末阅读能力总结性评价,拟订下学期目标。
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则需要认真做好期末总结性评价工作。因为,学生的成绩不仅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还是学生继续努力的开始。我校阅读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形式为笔试和非笔试。笔试通过语文阅读能力量表测验。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完成一至三道阅读题。非笔试主要考查学生朗读、复述水平。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课题组定出朗读和复述的考查要求。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面考查,教师对每位学生两方面能力进行考查打分,根据考查结果进行排序。课题组依据班排序表抽出一定比例的同学参加年级非笔试测试,每个年级的非笔试评委组由非该年级任课教师和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共同组成,年级非笔试测试的朗读试题是从学生课本和本学期指定的课外读物中随机选取两段话,让学生现场朗读。复述内容出自本学期教材。最后根据抽取学生的考查结果,进行班与班的比较,便于教师对照对比班寻找差距,调整下学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期末每位教师根据学生测验成绩,结合学生的形成性评价,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给予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并写出激励性评语。评价结束后把评价结果发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已复查评价结果,并针对自己的表现仔细回顾,认真反思,写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