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 曹 英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人们都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的。回想走进新课改的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这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而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应牢牢抓住语文的“根”,少一些花哨与浮肿,多一些质朴与简约。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一、找准生长点,上出“语文味”
  当我们拿到文本时,首先必须找准情趣、理趣交融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可能是课文的重难点,语言的闪亮点、读写的结合点。《秦兵马俑》是状物类课文,描写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此文的生长点是行文技巧“实写和虚写”:实写,是用词简练,抓住特点;虚写,是想象合理,富有变化;整段话语趣盎然。那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更是情味浓浓,紧扣孩子心弦。将军、士兵和战马的典型选取皆在情理之中。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学生很快找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词语的教学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其次,我抓住“规模宏大”的特点进行了讲解与朗读指导;第二课时,我抓住“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通过让学生表演,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兵马俑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我在朗读指导中采用男女轮读(男生读描写样子部分,女生读读想象部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二、入情入境,体验“语文味”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记得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因为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久远,枯燥的导入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绞尽脑汁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关羽你知道吗?当年关羽在战场上打仗,被毒箭射中,神医华佗为他刮骨疗伤,关羽是一边下棋一边接受治疗,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疗伤的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军神》。当时学生眼睛都亮了,好的情境导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可见,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而不露痕迹。
  三、课堂练笔,写出“语文味”
  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的“写味”,应该体现三个方面:摘抄积累、模仿练笔、人文创作。我们的教材中不少课文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如人物语言或心理的“留白”;人物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揣摩想象的空间;故事情节的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等。我们要深刻理解文本,捕捉这些语言空间中的有效练笔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学生在练笔时才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或惋惜、或埋怨、或气愤,我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乌鸦自从上次上当受骗以后,一直很后悔。这一天,它又叼到了一块肉……’请你接着往下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的闸门全部打开,他们大胆地想象,创意地表达,有的想象“狐狸被乌鸦用计惩罚”,有的设计“狐狸改变方法,乌鸦再次上当”,还有的创造出“小乌鸦出现,用计战胜了老狐狸”……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语文味像一杯刚刚冲上的浓浓的咖啡,吸引着孩子们的嗅觉,沁入心脾;语文味是一曲动听的音乐,轻轻地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语文味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慢慢打开孩子们欣赏自然的心扉。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说语文、用语文,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就会洋溢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全面的提升。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