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略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 唐秋月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中职部分专业的公共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语文美育教育更是希望以美促智,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语文和专业课程的结合。语文课程是渗透美育的最佳渠道之一,教师要将美育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本文以中职语文教学为切入点,对该课程中的美育渗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美育;对策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了学生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对此做了明晰规定,同时还提到中职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促使学生可实现全面发展。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2020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发现与鉴赏”纳入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范畴,还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中职语文需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相应作用,不管德育、智育或美育,都需要以中职语文为载体。本文就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作用,对该课程中美育渗透展开了探究,分别从两方面分析如何渗透美育内容,实现二者的深入融合。
  一、加强引导,感受文字之“美”
  语文课程中涵盖了众多内容,是中华文化千年的精华浓缩。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储备,也使艺术内容更加多元。语文教学的方式为文字,中华优秀文化从字里行间显露。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的能力,使其可以感受到文字魅力。例如,教师讲解《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诵诗歌,随后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教师可采取环环相扣的方式给学生提问,“作者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那么这只鸟在干什么呢?”“歌唱土地”“鸟儿的歌声应该是清脆的,诗中的鸟儿是这样吗?”“不是,它的声音很嘶哑”“为什么会是嘶哑的声音呢?”“因为没有力气了,饱受摧残”……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学生开始思考为什么这片土地正在被摧残,由此引出文章的创作背景,即日寇正在践踏我们深爱的土地。作者将自己比作鸟儿,为土地唱歌,就此可看出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悲痛的心情。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悲痛和无奈,同时作者的也赋予了文字力量,体现出了爱国之情。
  二、讨论分析,培养审美之“能”
  在文学、教育日渐多元化的今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也成为了很多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讲解《合欢树》的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解读稳重的句子和文字,也可划分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安排讨论环节,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文中提到的“悲伤也成享受”大家都有什么样的理解?此时,有的学生认为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所以悲伤。不过正因为想起母亲,又会觉得享受。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中融合了作者的感激、愧疚之情,说明作者的思绪很复杂,各种情感杂糅。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可对此进行总结“我们知道,文章的主旨是母爱,那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呢?母爱与合欢树有什么联系吗?”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同学们的讨论,烘托了文章的主旨:合欢树是本文的意象,因为这是母亲亲手栽种的,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美育元素渗透应该存在于诸多细节,学生透过教师的引导,要学会鉴赏语文书写的形态美、表达的婉约美和情感的力量美。身为一线教师,我们希望在教学中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格,也使其有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实现美育和语文课程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祝章顺.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手绘思维导图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213-215.
  [2]范文霞.审美教育,实践构造——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与评价,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