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之转变
【作者】 姚 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金宝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主要组成内容进行分析, 探究了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改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与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质,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学科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把握体育学科的核心素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中小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准, 它是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最基本、核心的素养, 同时也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基本品质等因素的综合。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锻炼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个人对体育情感态度的综合, 它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与体育社会的认知能力等。
(一) 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
体育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形体、素质、技能等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发展体能、运动技能、身体认知等, 几个部分是相互促进, 相互作用的。初中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时期,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 能够改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初中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 在发展初中体育核心素质的过程中, 需要对学生基础体能项目进行训练, 发展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进行培养, 进而能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认识, 提升学生掌握体育的欲望, 对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体育健康的认知能力
体育健康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体质与身心健康、个人能力提升的作用, 进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将体育锻炼与体育健康整合在一起, 体育健康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也是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在体育核心素养中, 中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而是需要从身体健康、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位一体的体育健康认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体育锻炼, 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标, 并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形成团队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 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体育品德的认知能力
体育品德的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初中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个人体育品质的认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体育道德是中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认知, 个人体育品格的形成主要是初中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坚持、耐力、毅力等品质;体育精神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 是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而展示出的个人精神与整体面貌, 如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等, 它是体育品德的重要内容。优良的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的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体育道德认知能力的形成, 需要将体育道德内涵、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结合在一起进行培养, 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就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运动认知能力、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与体育品德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价值观与体育精神, 使得中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 这也是中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所在, 不仅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对学校与教育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重视体育教师主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执行者, 一线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素养直接影响着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 加强对初中一线体育教师的培训, 提升他们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识与专业技能, 组织他们学习有关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与相关文件, 重点加强对他们关于体育核心素养认知体系的培养:一是增强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 帮助他们认识到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6页)性, 要求他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合到体育教学中, 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二是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加强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合作, 通过举行体育运动或竞赛, 共同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三是要能够引导初中的一线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体育核心素养内涵与意义, 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践行。
(二) 强化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是体育课堂,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 初中生每周三节体育课, 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体育素养的重要载体,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为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就需要体育教研组加强体育备课, 分析学生的特征,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 进行教研活动, 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编制适合学生体育核心培养的校本教材, 将体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融入到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制中, 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健康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德语渗透。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到活动中, 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合作学习中, 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竞争、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应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对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多方面内容, 将学生的体育运动认知能力、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体育品德认知能力综合在一起, 将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目标, 树立学生优秀的体育品德认知能力与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之后, 才能有更高的体育价值追求。体育核心素养的三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只有这三个因素同时发展, 学生通过内外兼修, 可以不断的丰富和提升自身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改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与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质,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学科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把握体育学科的核心素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中小教育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准, 它是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最基本、核心的素养, 同时也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基本品质等因素的综合。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锻炼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个人对体育情感态度的综合, 它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与体育社会的认知能力等。
(一) 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
体育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形体、素质、技能等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发展体能、运动技能、身体认知等, 几个部分是相互促进, 相互作用的。初中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时期, 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 能够改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 初中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 在发展初中体育核心素质的过程中, 需要对学生基础体能项目进行训练, 发展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进行培养, 进而能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认识, 提升学生掌握体育的欲望, 对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体育健康的认知能力
体育健康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体质与身心健康、个人能力提升的作用, 进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将体育锻炼与体育健康整合在一起, 体育健康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也是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在体育核心素养中, 中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而是需要从身体健康、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位一体的体育健康认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体育锻炼, 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指标, 并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形成团队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 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体育品德的认知能力
体育品德的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初中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个人体育品质的认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体育道德是中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认知, 个人体育品格的形成主要是初中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坚持、耐力、毅力等品质;体育精神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 是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而展示出的个人精神与整体面貌, 如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等, 它是体育品德的重要内容。优良的体育品德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的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体育道德认知能力的形成, 需要将体育道德内涵、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结合在一起进行培养, 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就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运动认知能力、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与体育品德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价值观与体育精神, 使得中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 这也是中学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所在, 不仅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对学校与教育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重视体育教师主体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执行者, 一线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素养直接影响着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 加强对初中一线体育教师的培训, 提升他们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识与专业技能, 组织他们学习有关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与相关文件, 重点加强对他们关于体育核心素养认知体系的培养:一是增强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 帮助他们认识到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6页)性, 要求他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合到体育教学中, 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二是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加强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合作, 通过举行体育运动或竞赛, 共同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三是要能够引导初中的一线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体育核心素养内涵与意义, 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践行。
(二) 强化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是体育课堂,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 初中生每周三节体育课, 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体育素养的重要载体,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为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就需要体育教研组加强体育备课, 分析学生的特征,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 进行教研活动, 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编制适合学生体育核心培养的校本教材, 将体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融入到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制中, 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健康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德语渗透。例如,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到活动中, 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合作学习中, 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竞争、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应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对初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多方面内容, 将学生的体育运动认知能力、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体育品德认知能力综合在一起, 将体育运动的认知能力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目标, 树立学生优秀的体育品德认知能力与体育健康认知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好处之后, 才能有更高的体育价值追求。体育核心素养的三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只有这三个因素同时发展, 学生通过内外兼修, 可以不断的丰富和提升自身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