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 新疆中考语文试题变化及复习策略

【作者】 白 雪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仔细分析近几年新疆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感受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春风正扑面而来,语文教学的考查手段正在向多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试题更加注重对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检测,既有很好的区分度与检测功能,又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本文就“双减”背景中“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新疆中考语文试题变化及复习策略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新疆中考语文试题命题依据
  1、政策支持
  2019年6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紧接着2019年11月20日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提高学业考试命题质量,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要提升命题科学化水平,强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兼顾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优化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
  《考试命题意见》对于中考命题给出了明确的依据和要求,是各地中考命题参考的纲领性文件,从近几年新疆中考语文试题发生的一些变化来看,新疆也正在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并不断的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践行,对命题改革的方向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2、坚持以课标为依据
  《考试命题意见》指出:“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发挥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全国使用统编教材。考试由“考什么教什么”变为“教什么考什么”。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疆中考语文试题呈现出的新特点
  近几年新疆语文试题保持一贯本色,注重基础性、情境性;回归教材考查,突显学法策略指导;搭建学习支架,培养高阶思维;坚持学生立场,落实育人目标。全卷考查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追求教学评价一致,努力渗透方向性引领。
  1、基础知识考点渗透在知识的应用之中
  近几年新疆语文试题基础知识考点“生长”在产生知识或应用知识的“土壤”之中,做到全、新、活,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种命题思想与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境况中完全一致。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
  2、现代文阅读的设问及活动题设置回归教材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注重学生的阅读和能力素养的培养。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中考语文考查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例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树祖》,与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不谋而合,中考试卷第19题: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教材七下《土地的誓言》“阅读提示”中强调到:课文中的“土地”的象征性,也是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作者用“她”而不用“它”来指代,体会这样做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出题方向与统编教材的教学重点如出一辙。
  2021年新疆语文试卷第23题:从论证思路的角度分析第一段的作用。教材九上《谈创造性思维》“阅读提示”中强调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的论证思路,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由此可见,试卷的考查更倾向于平时日常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完成情况。
  再如,2021中考作文围绕“我家的晚餐”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诗词除外,文体不限。作文的训练主要来源于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热爱生活”、七上第二单元的写作主题“学会记事”、统编教材七上第五单元的写作主题“如何突出中心”、统编教材八下第六单元的写作主题“学写故事”等。
  3、试题注重培养思维品质与核心能力
  近几年新疆语文试卷适当加大对能力尤其是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从设题形式、设问角度和答案拟定等方面,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浅表化、模式化的现状,走入“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的殿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
  例如,2021年《树祖》阅读第17、20小题。(17)题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20)题“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例如,2022年《伊犁的那些金》阅读第24、25小题。(24)题文中加点词“狼狈”和“幸福”是否矛盾?为什么?(25)题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这些题中除了概括“树祖”的形象特点,解释“狼狈”和“幸福”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外,还需要发现语段内容之间的联系,需要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浅表化的语言,走入“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的殿堂来作答后续小题。由此可见,依据新课标来命题,使我们的试题具有更多的开放性。
  4、阅读选材走向真实阅读,更好地考查高阶思维能力
  近几年的新疆语文中考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情境看,更接近真实的阅读,文本的内容与题目的设问和答案的制定都接近学习生活的本质,在考查过程中生成学生的理解,整合、建构自己的观点。比如,近几年的说明文阅读在给学生科普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和“垃圾食品”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括、逻辑思维能力,用核心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5、彰显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语文试题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重视文化传承,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021年新疆语文中考试题语材涉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地方文化、红色精神、歌颂科学院院士及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等;2022年语材涉及二十四节气、冬奥会、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多彩的地域文化、农业现代化、歌颂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等,这些语材关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思考,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自我,而且关注传统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心国家航天领域的发展,在阅读及答题过程中也让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例如,2021年文言文阅读考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时代特色,也符合中国国情特点,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告诉我们,治国需要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人和。要想“人和”,先需“得道”,即多做好事,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
  例如,2022年文言文阅读考查《出师表》,这篇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自信。诸葛亮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的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都值得弘扬和继承。
  三、中考语文复习原则
  综上所述,2022年后新疆中考语文试卷,以2022版课标为依据,在“双减”的背景中,“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坚守语文核心价值,基础和阅读都呈现出回归教材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融进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策略、活动等内容,扎实考查统编教材的语文核心素养,稳健推动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发展,所以“依标重本”是我们今后中考语文复习的原则。
  四、中考语文复习策略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复习策略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几个真实情境的专题,以便更好地适应语文核心素养的产生、发展与推广。结合试题模块,对各类复习资源进行整理与整合,设计出各种复习任务;其次,鼓励学生在任务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性复习,进而发展自身的个性,提升复习的自主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基础要夯实,方法灵活重实效
  “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任务群是唯一的基础型任务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复习时可以用“我给青春留印记”为驱动主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复习读读写写的生字、成语典故、诗文、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真正学以致用,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学生可以在复习过程中,标注出自己读错写错的字词;遇到易错易混的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及时归纳整理并且准备积累本;听写时强化识记易错字词(自己读错写错的),并且做好错误点的积累记录;尝试自己动手出字词测试卷,以三个单元的字词为一个章节内容。从成语的意思、搭配对象、词义轻重、感情色彩、适用范围等多方面理解后再结合着社会热点问题(脱贫攻坚、建党百年、地域文化特点等),体现出学科融合,为每个成语设置尽可能多的具体语境,训练学生能正确灵活运用。
  注重归纳整理,随时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即古诗文中的年号历法、古代称谓、礼仪风俗、科举制度、衣食住行、年龄代称、官职、宗法、地理文化内容,以教材注释为依据。现代的作品按照作家归类,古代的按照朝代归类,外国的按照国别归类。易混淆的作家作品知识需要强化记忆。经典篇目的内容、情感、写法、风格需要复习理解透彻。
  此复习策略主要以理解、归纳、应用三个环节,用情境来撬动,用支架来引导,让学生从字意到诗情的审美解读再到迁移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活动有创意,综合实践助沟通
  新课程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复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全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又要避免“活动导向教学”。因此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强化目标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确定核心问题,构建破解核心问题的问题链,形成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思考路径,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思维支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体提升语文能力,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可以选择以“岁月如歌”班级纪念册的制作活动,作为载体进行语文综合性活动复习。主要由以下任务构成:首先,学生对照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师生聚焦共性问题,运用锦囊妙计中的招数,进行修改。紧接着,学生综合运用锦囊,进行修改,并誊抄在明信片上。最后,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结合自身体验,复盘锦囊,完善策略。从现实意义来说,纪念册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复习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板块与写作板块的知识。复习课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便不再那么枯燥。让活动项目贯穿板块复习的始终,整个活动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而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整合文学作品的内容、方法、资源,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以此来引导同学们对教材进行梳理、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标准进行运用、对策略进行复盘的复习方法。
  3、阅读要广泛,博览群书是核心
  名著阅读复习按照要求切实进行名著阅读,落实语言品析和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的评价和鉴赏,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并且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审美品位的提升。重视统编教材中的专题探究和阅读方法。在初一初二多引导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的真实阅读,让学生多表达,多评价,到初三就轻松了。
  例如:《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的复习中,可以首先发布任务:学生通过制作儒士档案,完成了《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通读,认识了众多士人形象,初步感受了这部讽刺小说的魅力。其次采取头脑风暴——感受艺术形式:根据这部作品,设计一个儒林群像馆。学生交流完后,老师可以呈现四个例子:漫画、四宫格、音视频、塑像。接着让学生设计作品,重点讨论王冕是否适合放进儒学馆。最后通过拓展环节提到孔乙己、《藤野先生》里的清国留学生、《围城》方鸿渐、李梅亭、曹元郎等人物。老师最后强调:讽刺笔法是讽刺类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段,品析此笔法,对我们分析讽刺对象的形象意义、理解讽刺目的有着重要作用。
  课内文言文阅读对文章的理解要全面、明确、透彻,关注课后习题。重点实词随文积累要扎实有效灵活。课外文言文广泛阅读包括诸子散文、世说新语、综合性学习、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
  现代文阅读功夫下在平时的课堂,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放手给学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重视教材的单元提示,重视课后习题;把层面、要素、方法给学生讲透,配以适当的练习即可,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每周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精讲精练,反模式、反套路。
  4、写作要整合,反复练习是法宝
  真实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任务群写作”,即在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写作。具有情境性、任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任务群写作”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度,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兼顾静态知识与动态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跟随合理、科学规划的任务层层深入,实现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化培养。
  例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从“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到“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最终实现“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的培养目标。复习时教师要在关注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在特定写作情境过程中深入思考、理解的能力,通过整合把传统写作训练变成问题解决或者项目完成的过程,使前后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活动的整体。
  在写作教学复习中,我整合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要求、具体的文体特征及单元写作知识,对写作学习元素进行提炼,以便更好地进行写作复习指导,达成写作任务。例如,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与想象”,以第二个写作实践为《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为例,提炼写作学习元素:添加角色,妙续故事;言行相顾,趣推情节;反复递进,巧扣主题。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以第一个写作实践《我的好朋友》为例,提炼写作学习元素: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运用烘托对比,突出人物的精神;添加议论抒情,点睛人物的精神。同时,在整合课程内容提炼写作复习元素时,注意写作主题与单元人文主题的吻合,关注育人功能;使写作方法与单元选文的写作手法贴近,体现示范作用。通过整合六册书的写作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高效的完成写作教学复习。
  每年的中考语文备考,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位老师通过反思总结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并且长久地坚持和贯彻夯实,在复习的每个阶段灵活运用,这样在实践中出实效,始终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宗旨,科学、扎实而有效的指导学生复习备考,定能取得中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