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职高语文“智趣”课堂探究
【作者】 黄献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柳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职学生普遍喜欢技能课而对语数外学科不感兴趣,再加之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陈旧,课堂就更显枯燥无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科学构建“智慧课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新课标要求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中职语文教师不断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丰富课堂内容,转变陈旧的课堂模式,让“智趣”进中职语文课堂,从而使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智趣
智趣课堂就是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趣味。
一、创设智趣情景
好的导入设计,犹如初春之花绽放,美艳动人,犹如幽兰之香,沁人心脾。恰到好处的导入,不仅能够为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还能够迅速的收拢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聚焦于课堂,为课堂教学新知做准备,为课堂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一)“智趣”动漫画导入
以职高语文《荷花淀》人物分析导入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动漫画,让学生分别对他们进行分析评价,由于学生对西游记感兴趣,对这几个人物也十分了解,学生畅所欲言地准确分析出他们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总结他们的这些形象分别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从而导入新课对水生嫂的人物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过度到对新知的接受,同时在趣味中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再如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祝福》,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图片,比较不同时期祥林嫂外貌的不同之处,从而导入新课去探究祥林嫂变化的根源,
(二)“智趣”悬念导入
悬念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以职高语文拓展模块《鸿门宴》为例,项羽和刘帮合力灭秦后,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他们兵力相差之大,可最后刘帮却胜利了,刘帮究竟凭借什么本事取胜的?这样设计,打开了学生的好奇之门,学生会凭这个问题追根溯源,找出刘邦取胜的原因,此时的学生充当着警察的角色,不把事情搞清楚,誓不罢休,因此,学生一环扣一环,把刘邦取胜的原因分析的透透彻彻。
(三)“智趣”音乐导入
优美动听的曲子,能让听者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也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舒缓课堂紧张的气氛。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雨巷》,播放丁香花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丁香花的美,从而导入新课。
(四)“智趣”多媒体课件播放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制作精美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渲染课堂气氛,能直观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把橘子洲头的美景,制成幻灯片课件,滚滚的湘江流水,满山红遍的枫叶,展翅高飞的雄鹰,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的鱼儿,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眼前闪现,就犹如置身在橘子洲头的美景中一样,学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也在享受视觉盛宴。
二、创设文本赏析“智趣”问题
智趣,顾名思义,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有智慧的设计,又要有趣味。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往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文本赏析的问题设计,要么就是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似乎是走过场,要么只着重文本内容的探究,只在皮毛上下功夫,未能把所教学内容挖掘到深层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勉强提升了教学效率,却忽视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反思和挖掘,往往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
以拓展模块《胡同文化》为例,教师根据文章最后“看看这些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再见吧,胡同”,教学设计把文本内容设计为一堂辩论赛:甲方,推掉胡同,建高楼大厦。乙方,保留胡同。甲乙双方各执一词,他们为了扳倒对方的观点,不惜找证据辩驳,经过甲乙双方精彩辩论,对文本内容更深层次探究,最后挖掘出了究竟哪些文化该保留、继承以及发扬光大,哪些文化是该遗弃的。这样一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如《鸿门宴》教学时,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模式,用PPT展示鸿门宴宴会上的情景——座位座次图,然后让学生探究古代宴会上座位坐次的礼仪,并让学生探究古代安排坐次的缘由,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鸿门宴上这样安排座位座次,又是因何所致。教师教学此课以这样的切入点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文本知识内容,了解了古代更多的礼仪礼规,还让学生传承了文化,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促进学生发展这一要求。
三、创设“智趣”文本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读有所得。
(一)思维导图理解文本
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章篇幅太长,学生受记忆所限,对繁杂的人物理不清关系,对偌大的贾府也是晕头转向,由于贾府里面房屋多,人物多,学生阅读时不易把握文章内容,不能及时地提取到有效信息,阅读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读后无所获。当谈及阅读感受时,甚至很多同学有恹恹欲睡之感,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封建豪门贵族的威严、显赫,课堂阅读设计分两条线,一条线为贾府的环境,引导学生阅读时概括荣国府的外观、布局、陈设;另一条线为贾府里的人物,引导学生从服饰,礼节上去看贾府里的人物。通过阅读提取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已然对封建豪门贵族就有所了解了。
(二)简笔画展示文本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把阅读变为画画,在阅读中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采用这种方式阅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用绘画展现文本内容。
(三)读后记概括文本内容
阅读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记录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共鸣,就算时间长了,当翻看日记时,也能回味所看的精彩片段。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课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对课堂转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前提,紧扣新课标和高考考纲要求,让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堂趣味性更浓,学生学习激情更高。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智慧课堂;智趣
智趣课堂就是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趣味。
一、创设智趣情景
好的导入设计,犹如初春之花绽放,美艳动人,犹如幽兰之香,沁人心脾。恰到好处的导入,不仅能够为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还能够迅速的收拢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聚焦于课堂,为课堂教学新知做准备,为课堂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一)“智趣”动漫画导入
以职高语文《荷花淀》人物分析导入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动漫画,让学生分别对他们进行分析评价,由于学生对西游记感兴趣,对这几个人物也十分了解,学生畅所欲言地准确分析出他们的形象,然后让学生总结他们的这些形象分别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从而导入新课对水生嫂的人物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过度到对新知的接受,同时在趣味中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再如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祝福》,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图片,比较不同时期祥林嫂外貌的不同之处,从而导入新课去探究祥林嫂变化的根源,
(二)“智趣”悬念导入
悬念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以职高语文拓展模块《鸿门宴》为例,项羽和刘帮合力灭秦后,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他们兵力相差之大,可最后刘帮却胜利了,刘帮究竟凭借什么本事取胜的?这样设计,打开了学生的好奇之门,学生会凭这个问题追根溯源,找出刘邦取胜的原因,此时的学生充当着警察的角色,不把事情搞清楚,誓不罢休,因此,学生一环扣一环,把刘邦取胜的原因分析的透透彻彻。
(三)“智趣”音乐导入
优美动听的曲子,能让听者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也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舒缓课堂紧张的气氛。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雨巷》,播放丁香花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丁香花的美,从而导入新课。
(四)“智趣”多媒体课件播放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制作精美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渲染课堂气氛,能直观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把橘子洲头的美景,制成幻灯片课件,滚滚的湘江流水,满山红遍的枫叶,展翅高飞的雄鹰,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的鱼儿,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眼前闪现,就犹如置身在橘子洲头的美景中一样,学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也在享受视觉盛宴。
二、创设文本赏析“智趣”问题
智趣,顾名思义,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有智慧的设计,又要有趣味。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往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文本赏析的问题设计,要么就是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似乎是走过场,要么只着重文本内容的探究,只在皮毛上下功夫,未能把所教学内容挖掘到深层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勉强提升了教学效率,却忽视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反思和挖掘,往往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
以拓展模块《胡同文化》为例,教师根据文章最后“看看这些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再见吧,胡同”,教学设计把文本内容设计为一堂辩论赛:甲方,推掉胡同,建高楼大厦。乙方,保留胡同。甲乙双方各执一词,他们为了扳倒对方的观点,不惜找证据辩驳,经过甲乙双方精彩辩论,对文本内容更深层次探究,最后挖掘出了究竟哪些文化该保留、继承以及发扬光大,哪些文化是该遗弃的。这样一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如《鸿门宴》教学时,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模式,用PPT展示鸿门宴宴会上的情景——座位座次图,然后让学生探究古代宴会上座位坐次的礼仪,并让学生探究古代安排坐次的缘由,从而引导学生探究鸿门宴上这样安排座位座次,又是因何所致。教师教学此课以这样的切入点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文本知识内容,了解了古代更多的礼仪礼规,还让学生传承了文化,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促进学生发展这一要求。
三、创设“智趣”文本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读有所得。
(一)思维导图理解文本
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章篇幅太长,学生受记忆所限,对繁杂的人物理不清关系,对偌大的贾府也是晕头转向,由于贾府里面房屋多,人物多,学生阅读时不易把握文章内容,不能及时地提取到有效信息,阅读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读后无所获。当谈及阅读感受时,甚至很多同学有恹恹欲睡之感,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封建豪门贵族的威严、显赫,课堂阅读设计分两条线,一条线为贾府的环境,引导学生阅读时概括荣国府的外观、布局、陈设;另一条线为贾府里的人物,引导学生从服饰,礼节上去看贾府里的人物。通过阅读提取到的这些信息,学生已然对封建豪门贵族就有所了解了。
(二)简笔画展示文本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把阅读变为画画,在阅读中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采用这种方式阅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用绘画展现文本内容。
(三)读后记概括文本内容
阅读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记录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共鸣,就算时间长了,当翻看日记时,也能回味所看的精彩片段。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课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对课堂转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前提,紧扣新课标和高考考纲要求,让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堂趣味性更浓,学生学习激情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