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朱小燕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主要有古迹、遗址、文物、文字记录等,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史料。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叹: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中国古代史这一全新的学科时,就会碰到很多史料,其中还有不少是文言文。教师对初中历史非常熟悉,对其中涉及的史料也烂熟于胸,往往认为学生也能够读懂接触到的史料,因此就较少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再加上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积极向老师求教,逐渐就陷入了读不懂史料→无法做题→乱做甚至不做→见到史料就回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态度。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面对史料,学生有困惑、害怕的心理是正常的,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并带领他们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史料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一、有效运用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历史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缺乏问题,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是真实的。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真实地感知历史的脉搏,身临其境至逝去的历史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因此,有效运用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运用史料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认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让他们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当然,这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只是让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把握历史学家对待史学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体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学家每叙一件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历史课标的“课程目标”提出“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有效运用史料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三、有效运用史料能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因此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基本上就来源于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的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消失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递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敦促学生进入历史,感知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历史的脉搏,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
  四、有效运用史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结论。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了解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从而加深其对历史的理解。
  那么,在历史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运用史料呢?
  第一,运用史料要“适时”。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史料的可靠性,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等,使学生思考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拔下形成深刻的见解。
  第二,运用史料要“适量”。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选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内容,同时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适量的史料。史料过多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第三,运用史料要“适度”。所谓适度,是指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通俗易懂的史料。运用史料时应顺势而为,而不要牵强附会,不可过于刻意。
  历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贵在坚持的过程,如果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熟练运用史料解决遇到的问题,同学们就一定能提高历史研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历史素养。